警惕!这些“暑假兼职”千万别碰!
警惕!这些“暑假兼职”千万别碰!
暑假到了,不少同学想着在假期找些兼职赚点零花钱。但有些看似轻松的兼职,实则暗藏风险,甚至可能让你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
兼职诈骗类型
1. 买卖电话卡和银行账户
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电话卡和银行账户,或是充当线下“卡头”“卡贩”,为了一时的利益变成了诈骗分子的帮凶。这些被卖出的大量“实名不实人”的电话卡和银行账户,被诈骗分子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
典型案例:
高中毕业生小张,看到网上有人以每张500元的价格收购银行卡,这对于处在求学阶段又缺少收入来源的他来说,无疑是笔可观的收入。于是小张拿着自己的身份证去银行办了4张银行卡。转手交易后,他获得了对方支付的2000元。一年后,民警找上门将其刑事拘留,原来是犯罪分子将他的银行卡用于电信诈骗。鉴于上述情况,法院依法判处小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刑期为有期徒刑1年。
2. 帮助诈骗分子“洗钱”
诈骗分子骗来的赃款,需要通过渠道“洗白”才能真正到手使用,俗称“洗钱”。涉及“洗钱”的兼职有多种,比如提供银行卡帮助转账;如到银行取现、上门到他人手中拿钱,再转给上家;如按照上家的安排,去实体店购买黄金、手机、烟酒等实物,再寄到指定地点。这些兼职有时候会伪装成招募商场代购等形式,隐蔽性较强,不少大学生上当。记住一点,凡是需要使用自己个人银行卡给他人转账的兼职,很可能是帮诈骗分子“洗钱”。
典型案例:
高中毕业生小黄在网上看到一则兼职广告,“日薪千元”几个大字使他立即开始“在线咨询”。得知只要帮忙取钱、转账就可以拿提成,他便将自己的银行卡及密码给了这家“公司”。当小黄还沉浸在自己的发财梦中时,民警找上了门。告知其因为将自己的银行卡提供给他人用于“跑分”洗钱,并在过程中提供刷脸、取现等帮助,已涉嫌帮信罪。
3. 冒充客服电话引流
诈骗分子按照设定好的话术拨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自称是贷款平台的客服,引导受害人添加诈骗分子的联系方式或者利用网页链接,让买家填写个人信息,以此获取买家的银行卡及其取款密码,这种工作就是诈骗引流行为。
典型案例:
缺零用钱的大学生小陈,想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找兼职,被一份标注着“线上推广经理”的工作吸引。“线上客服顾问”定期向小陈提供一批电话号码及微信群二维码,按所谓的“客户名单”逐个拨打电话。告知“客户”添加指定微信、 QQ等网络通讯方式便可获得提成。直到民警找到小陈时,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沦为诈骗分子“引流”的帮凶。
诈骗套路解析
广泛推广引流:在聊天软件中各种兼职群内打小广告,以“高薪兼职”“学历不限”等字眼博关注,并要求通过加QQ、微信等方式进一步“单聊”或“详谈”。
小额返利诱导:以“兼职刷单、做任务返利”等理由吸引受害人参与,前期通过小额返利骗取信任,慢慢诱导其加大资金投入。
套路骗取钱财:以“操作失误需要解冻资金”为由,诱导受害人下载诈骗软件骗取钱财,再以“协商退款”为由要求继续支付钱财,使受害人陷入更深的骗局。
如何防止兼职被骗?
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在得知有一份既轻松又报酬丰厚的工作时,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而是要慎重考虑,谨慎选择。
警惕“先交钱”骗局:骗子的骗术千变万化,但我们要坚持认定一条“凡是要先交钱的都是骗人的”,哪怕有再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名义,我们都要果断拒绝,不要轻易被对方套路。
认清网络兼职套路:网络兼职的招聘信息往往鱼龙混杂,需要提高自身防范意识,通过正规途径选择合法合规的企业和工作,提前告知父母工作的相关信息,保护好自身和财产安全。
拒绝“高薪”诱惑:高薪虽然诱人,但要清楚自己是否能对得起“高薪”,若答案是否定的,则要在心里多打几个问号“为什么他们会录用我?”已经进入骗局怎么办?
已经进入骗局怎么办?
保持冷静、确定损失:当遭遇了诈骗,我们要尽量保持冷静,切莫慌张。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损失,如钱财、物品等,可列出损失清单,供报案所用。
尽快报警、防止二次受骗:确定了损失之后,必须尽快报警,切不可再联系诈骗者,防止二次受骗。
切勿冲动行事:在发现自己被骗后,切勿冲动,必须要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吴中意识防提醒您:暑期打算兼职的同学,一定要擦亮眼睛,谨慎选择兼职工作,切勿因为一时贪念而误入歧途,沦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工具人”。看似门槛低、来钱快的“兼职工作”,其实都是在帮助诈骗分子实施诈骗,同学们千万不要尝试!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兼职,并注意保护好自身权益。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