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前,中国原子弹种子计划赴美考察
78年前,中国原子弹种子计划赴美考察
1946年夏天,为了考察美国的原子能科学,曾昭抡、华罗庚、吴大猷等科学家与五位助手先后来到美国。抵达之后,才知美国已将原子弹的制造技术列为核心军事机密,原计划无法执行。随后,他们分散在美国的不同学校,教书或学习。当时19岁的李政道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入学芝加哥大学,师从美国大物理学家费米,后与杨振宁一起成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024年8月4日,随着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的逝世,这一78年前的原子弹种子计划的成员全部离世了。
图源:Pixabay
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军政部成立。1932年1月军事委员会恢复后,军政部除隶属于行政院外,同时又隶属于军委会,成为有名无实的掌管全国陆海空军行政事宜机构。1946年5月军政部裁撤,其职能改归国防部。
1945年11月,由于原子弹的震撼,军政部部长陈诚[1]、次长兼兵工署长俞大维,思考建立国防科技,俞大维[2]向蒋介石提出了原子弹专家培育计划,俗称“原子弹计划”(在军政部正式立项的名称需待档案解密)。西南联大物理学教授吴大猷[3]回忆,受曾昭抡[4]之邀与华罗庚在渝商讨时,吴认为中国国科学毫无基础,国际高级科技更非一蹴而至,我们只能由培育人才着手。此虽确是基本做法,但缓不济急。陈诚、俞大维同意此议,由军政部派遣青年科学家到美国学习最新的原子物理科技,学成回国再参与原子弹计划。
1946年6月,国民政府成立了11人的“原子能研究委员会”[5],核心人物包括俞大维、曾昭抡等,秘密地正式启动了中国原子弹研究计划。俞大维负责联系,向西南联大借聘吴大猷、曾昭抡及华罗庚三人,遴选并率领物理、化学、数学质优青年学生各两人做助手,计划赴美研习二年。吴大猷推举了两名助手,李政道和朱光亚;化学家曾昭抡推荐了唐敖庆和王瑞駪[6];数学家华罗庚推荐了孙本旺[7],他们8人皆由军政部支予两年的费用,教授3人每月各400美元,学生5人则略少。这个团队后来又加上了已在美国的数学学生徐贤修[8],共计9人。值得一提的是,俞大维是曾国藩的曾外孙,曾昭抡是曾国藩胞弟曾国潢的曾孙,其夫人俞大絪是俞大维的胞妹。
1946年初夏开始实施“原子弹种子计划”,曾昭抡先行赴美。7月初华罗庚带着从国民政府军政部领取来的旅差费支票,率领五个青年学生由上海乘坐梅格斯将军号运兵船赴美,在旧金山入境,旋即与曾昭抡汇合。吴大猷因奉朱家骅命,代表中央研究院及教育部赴英参加英国皇家学会牛顿300周年诞辰庆祝大会,由欧绕道稍后也抵美。并立即去找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P.F.Bacher博士,与这位曾是同窗学友的美国科学家商谈关于协助中国建立研制原子弹机构的可能性。曾昭抡先行来美后,已经与美国人机进行了一些交涉联络,曾昭抡向大家介绍了情况,他们发现原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阿尔伯特•科蒂•魏德迈[9]以前所表达美国愿意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的态度不是那么回儿事。
美国从研究原子能裂变,到真正制造出用于实战的原子弹,付出了无数艰辛和巨大代价,抢在法国、德国、英国和苏联之前一步造出了核武器。在日本使用原子弹的效果,使美国不仅意识到其强大威力,还到了其在战后世界新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威慑力。于是,美国将原子弹的制造技术列为核心的军事机密,开始拒绝对外国传授,也包括英国这个最亲密的盟国,何况中国。虽然魏德迈此前的表态多少有些军方和官方背景,但是终究中美并未就原子弹签订任何协议合同。筹建国防科研机构的原定目标终成水月镜花。
无奈之下,吴大猷三教授和国民政府军政部沟通,决定就此另辟蹊径,好在这时还有国民政府资助,由一个专门研原子能技术的考察学习团队,变成了一支公费留学的队伍,分别到合适的大学教课,或者选择合适的科技前沿专业学习深造。吴大猷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6年回台湾。1983年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1990年代后多次回大陆学术活动。华罗庚则先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和在伊利诺大学任教授,1950年2月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曾昭抡虽然是化学家,但却是在美国接触到核武器方面知识最多的,只有他接触了回旋加速器两个月。美国方面禁止曾接触之后,他去芝加哥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1947年曾昭抡向国内申请一百万美元搞加速器石沉大海之后,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英国访学,后去香港,在香港期间写成了《原子与原子能》一书。虽然曾的夫人俞大絪是俞大维的妹妹,曾还与傅斯年是连乔,但他还是拒绝了俞大维在台湾给他留的职位,1949年3月从香港到天津回了大陆,1949年后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化学系主任。1951年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长。1957年因倡导就老旧的教学制度进行改革,被划为右派和撤职,1958年下放到武汉大学任化学系教授、元素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另外那六个学生,唐敖庆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王瑞駪去了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孙本旺去了纽约大学,徐贤修就地留在布朗大学,朱光亚去了老师吴大猷的母校密歇根大学,尚未大学毕业的李政道被芝加哥大学破格录取。吴大猷、王瑞駪、徐贤修和李政道没有回大陆,但他们学术上都很有成就。
历史有时阴差阳错的有意思,当年他们九人计划学习原子弹技术,虽然没有直接学到原子弹制造技术,但其中朱光亚回国后,通过独立艰苦的研究实验,竟然“条条大路通罗马”,最后成为新中国“两弹一星”专家。留在美国的李政道,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80年代倡导实施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帮助中国培养了915名高级科技人才。
(致谢:朱安远对本文资料核实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诚(1898-1965),一级上将衔,1948年12月任台湾省省长、行政院院长、国民党副总裁。
[2]俞大维(1897-1993),曾经留学美哈佛大学和德德国柏林大学。陆军中将军衔。
[3]吴大猷(1907-2000),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历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1983-1994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4]曾昭抡(1899-1967),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历任中央大学、西南联大教授等。1949年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长。
[5]由于属国防科技机密计划,委员会始终没有正式提到台面上来。后来随着国内局势的变化,国民党当局军费渐呈捉襟见肘,该委员会成为空壳,不了了之。
[6]王瑞駪(1921-2016),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博士。后为耶鲁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7]孙本旺(1913-1984),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1949年纽约大学博士。后任国防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
[8]徐贤修(1912-2001), 清华大学毕业,布朗大学博士。与儿子徐遐生先后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1979年任台湾工业研究院董事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9]Albert Coady Wedemeyer(1897-1989),1944年10月接任史迪威为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及驻中国美军指挥官,1946年3月卸职返回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