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为传统戏曲插上创新翅膀
数字技术为传统戏曲插上创新翅膀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动作捕捉和全息投影等技术正为传统戏曲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戏曲的传播方式,更为戏曲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本文将探讨这些数字技术如何与戏曲艺术相结合,以及它们为戏曲艺术带来的美学变革。
虚拟现实技术对戏曲演出的艺术设计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一种综合数字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的最新技术。在戏曲艺术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出高度沉浸感的表演空间,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近距离欣赏演员的表演细节。
在图1中,工作人员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动作识别和传感器技术,创建了一个虚拟场景,戏曲演员可以在其中自由表演,场景会随着演员的肢体动作发生改变。图2展示了苏州华敏软件公司制作的VR版《游园惊梦》,体验者可以操控设备切换场景,在园林中漫步,观赏荷叶莲花,甚至向池塘撒鱼食逗鱼儿。这种高度沉浸感的体验,既满足了当代观众对高画质的需求,也为戏曲艺术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
图1:虚拟现实技术下的戏曲表演场景
图2:VR版《游园惊梦》体验场景
“虚中有实”:虚拟现实技术对戏曲演出的审美创新
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三个重要特征,与戏曲艺术有着天然的契合性。沉浸感让观众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体验戏曲演出,交互性让观众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改变体验内容,构想性则让戏曲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在虚拟现实剧场里,观众可以置身于戏曲场景中,获得极致的审美体验和艺术享受。
动作捕捉技术对戏曲表演的艺术设计
动作捕捉技术是通过传感设备测量三维空间内物体的运动状况,并以图像形式记录运动轨迹的技术。在戏曲艺术中,动作捕捉技术可以精确记录演员的身段动作,为动画制作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动作捕捉技术主要应用于舞蹈编导、动画制作等领域。图3展示了动作捕捉技术的工作流程:技术人员穿戴装备进行表演,系统记录其动作数据,再生成相应的动漫形象。图4则展示了动作捕捉技术在戏曲中的应用流程,包括数据获取、绑定、调试、渲染等环节。
图3:动作捕捉技术工作场景
图4:动作捕捉技术戏曲数据流程图
“化虚为实”:动作捕捉技术戏曲表演之美
动作捕捉技术可以精确记录戏曲演员的身段动作,让角色更加惟妙惟肖。在戏曲动画制作中,动作捕捉技术可以确保角色动作的真实感和准确性。例如,2021年上映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就运用了动作捕捉技术,将虚拟效果与实际拍摄效果相结合,让戏曲传说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此外,动作捕捉技术还可以为戏曲教育提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记录和比较教师与学生的动作数据,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全息投影技术对戏曲舞台的创新
全息投影技术是一种通过记录物体反射光波所有内含信息展现3D效果的摄像技术。在戏曲艺术中,全息投影技术可以丰富舞台背景,同时不影响演员的表演空间。
图5展示了东漫科技公司制作的全息昆曲《牡丹亭》片段,花园背景通过全息投影呈现,演员的表演完全不受环境限制。图6则是2015年春晚歌舞节目《蜀绣》,通过45°全息投影膜创造出凌空立体感,歌手李宇春与虚拟人物互动,呈现出虚拟与现实重叠的视觉效果。
图5:全息昆曲《牡丹亭》舞台效果
图6:2015年春晚《蜀绣》全息投影效果
“视觉盛宴”:全息投影技术对戏曲舞台的革新
全息投影技术突破了传统舞台的局限,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2018年京剧艺术家王佩瑜与虚拟偶像洛天依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戏曲演员与虚拟人物的互动表演,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息投影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戏曲博物馆,将戏曲服饰、道具等静态展品转化为动态展示,增强观众的视觉体验。
结语
数字技术的“虚拟”特性,扩大了文化艺术视听层面的美学张力,并转化为彰显文化艺术审美特点的推力。戏曲兼具文学、音乐、舞蹈、服饰等各种艺术特质,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可以精准地还原戏曲这一综合艺术特质的“形与神”,使观众沉浸其中,依据自身喜好选择视听感知形式,切身感知戏曲作为综合艺术瑰宝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数字技术发挥着特有的覆盖面广、贴近大众的特质,观众通过数字技术可以便捷地观赏戏曲、学习戏曲,以真实的“虚拟体验”深入了解戏曲艺术,进而形成对这一民族艺术奇珍的共鸣。数字技术与戏曲艺术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戏曲内容,为戏曲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更加广阔、便捷的平台,扩大了受众的辐射范围,而且使戏曲在技术“虚拟”的特质下,重构东方美学境界,诗意、幻想、真实并存在同一场域内,彰显戏曲“摹写人情百态、刺喻万象众生”的寄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