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让一些地方越来越不宜居,人们将被迫四处迁移
高温让一些地方越来越不宜居,人们将被迫四处迁移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从极端高温到严重干旱,从农作物减产到物种灭绝,其影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国作家马特·温宁的新书《热爆了:我们究竟能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以独特的视角和轻松幽默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全球性问题的严峻现实,并启发我们思考应对之道。
南极海冰加速融化,北冰洋夏季未来可能成为“无冰的海洋”,2024年或突破纪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令人产生生态焦虑的气候变化问题只能作为“令人沮丧的话题”来探讨?那可不一定。拥有喜剧演员与环境经济学家双重身份的马特·温宁就在其著作《热爆了:我们究竟能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中,将轻松的话语与严肃的气候变化话题结合起来,谈论如“我们要凉凉吗”“我们都能活在水下吗”“这鬼天气到底咋回事”“世界何日完结”“汽车真的糟透了吗”“我还能去度假吗”“我应该吃素吗”等问题,给予读者一种审视气候危机、生育子女以及生活种种的全新视角。
不同于一般的科普读物,在这里,温宁以脱口秀的方式讲述科学研究,用一个个诙谐幽默的故事,带你穿梭于冰川与热浪之间,从亚马孙雨林的“雨林大侦探”到北极熊的“冰川逃亡记”,每个章节都让人忍俊不禁,阅后又不免陷入深思:是继续做一只“温水中的青蛙”,还是立即行动起来?当然,读完此书,我们已经有了正确的选择:从一点一滴做起,携手共建一个全新的低碳社会。
文 / [英]马特·温宁
“这里越来越热了,搬家吧。”美国说唱歌手尼力(Nelly)在自己的名曲中这样说。他说得没错,天气的确越来越热。在未来,你如今经历的最强热浪,将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夏日。
太热Hold不住?
世界的某些地方是否会很快因为变热太快而不再宜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得先简单解释一下所谓的“湿球温度”(wet-bulb temperature)。新闻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也就是我们日常通用的概念,被称为“干球温度”(dry-bulb temperature)。这意味着“湿度”不在这个概念的测量范围之内。一旦周围的干球温度超过35℃,人就会出汗降温。是的,这是引发腋下异味的元凶,但我们至少知道自己在对付什么,人体好歹也有应对的办法。
湿球温度因为包括湿度这个因素,所以实际温度要比纸面上的高得多。简单来说,这个概念包含着一个重要细节:如果空气中水分过多,出汗并不能使人体降温。要想测量湿球温度,你可以把温度计放在潮湿的袜子或抹布里,然后甩来甩去。我记得在苏格兰格拉斯哥附近读书时,有位理学老师就讲过这茬,那时班上的一些“吊车尾”突然就来了兴趣,主要是因为这听起来像是一种新的打人手段。
关于目前气温演进方向的各种预测集中表明,到2100年,全球整体气温将上升3℃左右。虽然这还不足以把人活活烤死,但也绝对会引发人间惨事。一旦湿球温度超过一定水平,人们就不能在户外活动,换算成我们对干球温度的理解,大约就是55℃。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人们在夏天就别想出门干活了。“对不起,我今天上不了班了,因为地球着火了。”这借口听起来足够体面。但是,湿球温度过高显然会发生在那些必须开展户外工作的地方。全球有一半的粮食是由依靠体力劳动的小农场生产的。与2000年相比,2019年因气温上升而损失的总工作时间超过1000亿小时。
这意味着随着一些地方越来越不宜居,人们将被迫四处迁移。气候变化堪称威胁倍增器,会让既存的地区冲突等问题变得更加危险。事实上,气候变化现在已经被五角大楼的嬉皮环保卫道士们当作全球安全问题。
干旱
气候变化同样加剧了干旱。关于干旱,有几种不同的定义:降雨不足,即气象学意义上的干旱;水体供应短缺,即水文学意义上的干旱;土壤湿度不够,即农业定义上的干旱。在夏天,气温升高通常伴随着降雨减少,导致环境更加干燥,干旱更易发生。温度升高还会加速蒸发土壤水分。夏季的降雨可能就会更频繁、更强烈,同时干燥的土壤不但很难吸收雨水,反而极有可能诱发山洪。
格拉斯哥“缺雨”的标准显然与中东的巴林不同。因此,衡量一个区域是否变“旱”,主要是看该地区平均降雨量的减少程度。海平面上升也会导致干旱,因为海水会进入地下蓄水层,影响可用淡水的供应——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在佛罗里达——使土壤盐碱化程度更高。海平面上升还有可能进一步导致沿海农田变得贫瘠,就像在孟加拉国,许多农民被迫下海捕鱼。
科学家们最近不断提醒说,气候变化正在加剧特定干旱的程度或是放大其发生概率。2011—2017年,加州经历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之一,导致1.02亿棵树死亡。气候变化增加了南欧发生干旱的风险,气温飙升导致那里的水资源供应岌岌可危。在全球升温3℃的未来,干旱可能成为南欧的常态。
根据预测,英格兰在未来20年内还将遭遇更多的干旱。英国环境署署长詹姆斯·贝文爵士(Sir James Bevan)呼吁将用水量减少1/3,并表示希望“让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就像朝婴儿脸上吐烟一样不被社会所接受”。好吧,这目标具体得有些奇怪。我主要担心的是,为了绕开这个问题,英国人会试图让像朝婴儿脸上吐烟变得更容易为社会所接受。
2019年12月17日,澳大利亚迎来了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天。但这个纪录就保持了一天,18日的气温又上升了1℃。这给了澳大利亚社会上一小撮人一个机会,他们既是气象学家,也是电影《鳄鱼邓迪》(Crocodile Dundee)的粉丝,他们说:“什么叫前所未有的高干球温度?这就是。”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持续变化的气候状况意味着部分地区的供水越来越依赖海水淡化厂,在那里,海水中的盐被分离出来,从而变得可以饮用。最近,嘉士伯啤酒公司正在印度建立一个海水淡化厂,为西孟加拉邦一个4000人的小镇生产清洁淡水。这可能是全球条件最好的海水淡化厂。
因为持续数年的干旱,南非开普敦认为2018年将会大规模缺水,因此有必要关闭公共供水,出现所谓“零水日”(Day Zero)的情况,即打开水龙头,但什么水也没有。开普敦居民的用水量被限制在每人每天50升(相比之下,英国居民平均每天用水量达142升)。“零水日”几乎无法避免,该地区的农民损失了大约1/4的庄稼。由于气候变化,此类干旱的发生概率至少增加了五倍。类似的事件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加司空见惯。在许多最贫穷的国家,缺水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健康风险。全球大约1/4的人口生活在水资源紧张的国家,7.85亿人无法获得基本量的饮用水。
食物安全
我们的食物供应很容易受到干旱和极端高温的影响。农业对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直接反应可能更加复杂,因为碳元素还具有使植物变大(堪称自然界的“伟哥”)的神奇效果。然而,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施肥并不会让养分增加,这意味着农作物的平均营养价值将会下降。这是一个极重要的警示,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整体看,二氧化碳施肥之于农作物相当于类固醇之于人体,这是一场注定“杯具”的游戏。
无论如何,农业显然更欢迎更可预测的天气。英国人的餐桌已经受到了影响。由于气候变化,热浪产生的概率足有过往的30倍,2018年夏天的那波更使得英国的农作物没有获得足够多的生长水分。因此,第二年英国的薯条普遍缩了约2.5厘米。
这不是一个我想要生活的世界,因为在那里,薯条短得都没法蘸酱。行行好,可怜下调味品行业吧。生活中少有的乐趣之一就是在一包薯片里找到一块大的,然后像《石中剑》(The Sword in the Stone)里的亚瑟王一样把它高高举起,向周围的人宣布:“看看这薯片多大!?”总会有人回答:“它肯定把其他的薯片都吃了!”然后你们一起哄堂大笑,周围弥漫着快活的空气。好吧,这下子你的娃大概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各位,拥有找到“大薯片”的体验,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的,就是事关这些薯片。
气候变暖还将导致大麦产量下降,从而抬高啤酒价格。如果失去了能够团结公众的大薯片和廉价啤酒,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法子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依赖较为单一农产品的经济体则将面临最大的风险。咖啡就是另一种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作物,由于原料稀缺,一杯咖啡的价格很可能会上涨。气温上升2℃就可以使乌干达罗布斯塔咖啡的种植面积减少至目前的10%。这意味着它可能不得不转而专注于制作浓缩咖啡。
动物
气候变化对动物也不友好,它们通常较难适应这一切,而获得“宠物护照”(详细说明宠物的出生日期和电子芯片号码、所有疫苗接种记录和身体状况等重要信息的法律文件,在英国宠物需要护照才能出国旅行)更是一件麻烦事。目前的气候条件已经稳定维系了数千年,正因如此,我们熟知的各种生命才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生生不息。但是眨眼之间,我们就正在改变这一切。人类能够较快适应环境,但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演化需要时间,这几乎与连线维珍传媒(Virgin Media)的客服一样漫长。
我们正在进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适者生存实验。但是,在这种“实验”中,动物们的爪子天然就被绑在身后,这显然不合适,对吧?与此同时,爬行、两栖和昆虫等许多种动物正以每年约7米、12米和18米的速度向北极和南极迁移。我在英国已经发现了从未见过的巨大蜘蛛,让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对澳大利亚人的勇气感到钦佩。
其他动物也在往“高处”去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山地蝴蝶栖息地的海拔不断攀升,在较低海拔的区域很难再见其踪迹。与此同时,新热带(neotropics)云雾林中的动物们也难逃气候变化的威胁,因为有一些独特的物种只能在特定的海拔高度生存。它们坡越爬越高,直到冒着山穷水尽的危险。虽然,新热带地区的云雾林是一片迷雾笼罩的秘境,树木枝干缱绻,苔藓尽覆,散发致命的诱惑。如果这些植物自己想在童话故事中露一把脸,那么它们已经得偿所愿了。
但是,许多动物的迁徙速度还不够快,或者说根本来不及。第一种因气候变化而灭绝的哺乳动物是珊瑚裸尾鼠,它们是一种只生活在澳大利亚北端岛屿(靠近巴布亚新几内亚)上的啮齿动物。由于海平面上升和风暴,它们的生活痕迹消失于2016年。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到2070年,研究所关注的动植物中将有16%灭绝。但这还是最乐观的情况,50%的灭绝率也不是没有可能。
热浪愈演愈烈,干旱持续严重,薯片越变越小。世界部分地区很可能会变得不再宜居,农作物将会歉收,许多工人将无法在这种条件下从事户外工作。这更将影响每个人的健康、生活和收入。本章的结尾并不令人愉悦,但必须承认的是,正是人为因素诱发的气候变化带来了高涨的热浪。
《热爆了:我们究竟能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英]马特·温宁 著
唐双捷 译
马特·温宁是一位居住在伦敦的苏格兰气候变化科学家与脱口秀演员。他创造性地将现场脱口秀演出和气候变化议题结合起来,希望能够找到自己“拯救地球”的方法。马特拥有气候变化政策的博士学位,在减缓气候变化领域拥有15年的研究经验。他还是伦敦大学学院可持续资源研究所的名誉高级研究员,其科研成果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所收录。马特曾受邀参加TEDx演讲,用幽默的方式探讨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他主持BBC Radio 4的《净零:一个非常英式的问题》节目、播客《地球行动》,并与马克·沃特森共同主持BBC Sounds的《尽管如此,这个星球》……
本书围绕气候变化主题,分为“我们应该作出改变吗”“我们能否改变”“我们会改变吗”三大部分,用轻松的笔调谈论如“我们要凉凉吗”“我们都能活在水下吗”“这鬼天气到底咋回事”“世界何日完结”“汽车真的糟透了吗”“我还能去度假吗”“我应该吃素吗”等话题,旨在启发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作者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气候危机、生存和日常生活等问题,并从个人角度探讨了为了解决气候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