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纪事:是“七里山塘”,还是“七驴山塘”?
姑苏纪事:是“七里山塘”,还是“七驴山塘”?
吴人俗称七里山塘,据居住虎丘之亲戚告余,山塘不止七里。所谓七里者,乃七个驴头也。
小时候,住在山塘街通贵桥堍,我外姨祖母家。外姨祖母是我外祖母的胞姊,1932年从老家丹徒东乡嫁到苏州,定居在这山塘河畔。我幼时所知道的关于山塘街的故事,都是外姨祖母讲给我听的。其中,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七驴山塘”说法的由来。
我们现在一般讲的“七里山塘”,是指山塘街大致有七里长的路程。而在清末民初,山塘街有七只青石雕刻的驴头,所以老百姓又称之为“七驴山塘”。苏州话里,“里”“驴”同音,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据说,这七只石雕驴头的旁边,都有一家豆腐店,而毛驴正是豆腐店作坊里拉磨磨豆子的主劳力。
毛驴对于豆腐店固然很重要,但豆腐店并非山塘街独有的特色,苏州城乡遍布豆腐店,也未尝听说其他地方的豆腐店门口也有这石雕驴头啊。随着年龄增长,读了不少有关山塘街的文史资料,才对“七驴山塘”有了新的认识。
山塘街,自唐代白居易创建,到了明清时期,已发展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人流量大的地段,街道往往就容易被商铺挤占,变得狭窄。路窄人多,行走尚且拥挤,又何况车马呢?既然车马不便通行,那古代的山塘街靠什么代步呢?清末的老照片(如上图)给了我们答案:虎丘山前,一位驴夫牵着一头毛驴,紧跟着一位僧人,似乎在招揽生意,但僧人好像不太愿意以毛驴代步,或许是价钱没谈拢,抑或是僧人根本没有骑驴的打算。
驴夫,作为一种职业,在清末民初的苏州街头司空见惯。客人骑上驴子代步,驴夫要一路紧跟着驴子跑,直至目的地,十分辛苦。苏州城内外,小街小巷纵横交错,但凡车马不便通行之处,驴子便有了用武之地。苏曼殊诗句“独有伤心驴背客,暮烟疏雨过阊门”,便是当时真实的写照。可以想象,当年的文人墨客骑驴出阊门,经过这七里山塘,到虎丘访古探幽或结社雅集,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画卷!
民国时期,驴夫需要定期向苏州警察厅缴纳驴捐,领取执照才能营业。城外有宽阔的大马路,有马车、人力车通行;城内窄小的街道,用以代步的惟有轿子、驴子或是自行车。1920年,苏州城内开始通行人力车,翌年警察厅开始逐步取缔驴子作为代步工具。到了1927年,人力车已成为城内主要的代步工具,十之八九的驴子被淘汰。1928年,第三师师长钱大钧鉴于山塘街交通不便,决定以手下军队士兵之力修筑虎丘路。1930年4月5日虎丘路建成通车后,游客坐着马车去虎丘游览成为时尚之选。
虽然毛驴逐渐淡出了苏州人的生活视线,可往昔生活的痕迹与记忆未曾完全磨灭。苏州学者潘贞邦,是版本目录学家潘圣一先生哲嗣,对苏州乡邦文献及掌故素有研究。他所撰《胥台捃古杂录》里记载:“吴人俗称七里山塘,据居住虎丘之亲戚告余,山塘不止七里。所谓七里者,乃七个驴头也。当年砌于街中,乃青石雕成,突出街面约二尺许。1935年,余曾亲见其二,一在山塘100号左右人家住宅门前,一在半塘顾得其酱园前,已被磨光,行人往往于此小坐。盖当时记里程之标志也。驴头间之距离,已不可考。”作为亲历者的潘贞邦,1935年还亲眼看见仅存的两只青石驴头,亲耳听见“七驴山塘”的说法,并道出了青石驴头的实用价值。在普遍使用电子地图来进行定位导航与计算里程的今天,我们已很难想象这百年前的青石驴头居然是用来计算里程的,驴夫以这一只只的青石驴头来计程收费,博取乘客的信赖。
近些年,“七狸山塘”的故事大行其道,说是刘伯温为了镇风水而在山塘街设置了七只石雕狸猫,还分别对应七座桥命名为“通贵狸”“文星狸”等。殊不知刘伯温亡于洪武八年(1375),而通贵桥创建于刘伯温死后100多年的弘治年间,星桥创建则更晚,所以这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坊间野话。
本文原文来自《吴门桥茶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