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里的中国史:从"人尽可夫"看春秋历史
典故里的中国史:从"人尽可夫"看春秋历史
典故,作为历史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典故里的中国史(春秋篇)》一书通过精选春秋时期的63个经典故事,深入解读了这些典故背后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新视角。
查了一下“典故”这个词条,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每个流传至今的典故都是经过了时间沉淀的。了解了典故,便可更好熟悉历史。武宗义所著的《典故里的中国史》,就是这样一本从典故入手,通俗地解读中国古代历史的书。
书里精心选取了春秋时期的63个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源自《左传》、《史记》等8部古代典籍,作者对这些典故进行挖掘,解读了春秋三百年间的一些历史事件。
譬如,书中解读了“人尽可夫”这个成语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的郑国。《左传·桓公十五年》是这么记载的: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
雍姬的父亲是郑国权臣祭足。当时的郑厉公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想要除掉权力过大的祭足。他利用了祭足的女婿,也就是雍姬的丈夫雍纠,来策划杀害祭足。雍姬发现了这个阴谋后,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是她的丈夫雍纠,另一边是她的父亲祭足。最终,她选择了保护自己的父亲,向祭足揭露了这个计划,导致郑厉公的计划失败,雍纠因此丧命。
成语“人尽可夫”最初的出处就指的雍姬的在父亲与丈夫之间选择的故事。作为一个成语和典故,“人尽可夫”的原意并不是指女子生活不检点,指的是特定的伦理困境——当一个女子必须在父亲和丈夫之间做出生死抉择时的困难局面。
有意思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现在常常被误用来描述女性的不忠或道德沦丧。
书中的每个典故背后,都有历史人物与事件。例如,关于“割席断交”的故事,它讲述了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指鹿为马”则说权谋之下的虚伪与欺诈。每个典故末尾都附上了典籍中的原文,读者可在阅作者的解读后,再对照古文原著进一步研读,直观感受典故的魅力。
典故里的中国史(春秋篇)
8.7
武宗义 / 2024 / 新世界出版社
书名:典故里的中国史(春秋篇)
作者: 武宗义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