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德经篇第54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道德经》德经篇第54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本文将为您解读《道德经》德经篇的第54章,通过原文、注释、译文和解读,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和意义。
原文
第五十四章 其德乃普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chuò)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释
(1)善建者不拔:善行道者,立善无形,故无以拔。建,栽培、建立、培养。拔,引而出之、动摇。
(2)善抱者不脱:善行道者,抱持不易,故无以脱。抱,保护、保卫。
(3)子孙以祭祀不辍:善行道者,即其子孙亦世受繁昌。辍,停止。
(4)何以:以何,凭什么,用什么。
(5)修:整治,修道。
(6)乃:能。
译文
善于建立德性的人坚毅不拔,善于抱持大道的人永不松脱,这样才能得以世代相传,祭祀不绝。
用这个道理来修身,这个人的德行就会返朴归真;用这个道理来齐家,这个家的德行就会充实有余;用这个道理来建乡,这个乡的德行就会和睦久远;用这个道理来治国,这个国的德行就会丰盛硕大;用这个道理来平天下,天下的德行就会无处不在。
所以,以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照他人;以自家的齐家之道来观照他家;以自乡的统领之道来观照他乡;以自国的治国之道来观照他国,以如今的平天下之道来观照未来的天下。现在的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就是凭借这种方法和道理。
解读
本章论述了“尊道贵德的积极性好处”。通过“善建”、“善抱”之道来判断天下是否有德?说明“道”是为身、为家、为乡、为邦、为天下的根本,阐述了修德的目的和作用,有益生命,道与天齐,建立道化天下心法。使人共同相忘于道德,并相化于道德;如鱼龙之相忘于江湖,神人之相化于天地。唯化能化众化,受命于天,唯神也独化,唯道也独神。唯圣人知不神之神,不道之道,无物之物,无用之用。
固其根而后营其末,故不拔也。不贪于多,齐其所能,故不脱也。善建者,乃善建其道,顺自然而行,无造无为,万物皆自化,故不拔也。亦即庄子所谓“建之以常无、常有”也。善抱者,乃善抱其一,顺物之真性,无别无施,自成其成,故不脱。薪尽火传,一脉相承不辍,故道统永不绝。即抱一以为天下式也。亦即庄子所谓天下之常然者是。常然者,即亿万世而永恒如是也。庄子有曰:“天下有常然:常然者,直者不用绳,圆者不以规,约束不以绳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其所以能如此,以有道行乎其中,而使其莫不皆自化也。
道统圣派,世世相传不绝,如昼夜之相代,永无尽期,其谁绝之?故曰:“子孙以祭祀不辍。”此子孙非指一我之子孙,而指天地万物人类大我之子孙。唯以我与天地万物人类共生于道,而亦共合道;各得道之一体而为人,各得道之一体之性而为性。故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以及家国天下,莫不皆然!故尽我之性,即可推而至以尽人、物、天地之性;尽我之道,即可推而至以尽人、物、天地之道。是故圣人之所建所修者,道也;所抱所守者,性也。修道则德立,德立亦即道立,道立则自能复其性之真,而完其天;如是则我与天地一体,与万物一性矣。是故修道之下手处,在由我一身起修,则扩而充乎宇宙,弥纶天地之间者,无莫非道也。
故老子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五句皆言修道,修道以立德,乃及其功用也,然非有心为之也。老子虽仅言由一身起修,而心、性、神自在其中,天地人之道亦尽在其中。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善建、善抱、善修者,通天地人而一之,存乎其中者气也,行乎其中者神也,贯乎其中者理也,会乎其中者心也;而莫不皆合归于道;正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亦即无中生万有,万有复归无。不明于此,则难能止于至善。“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以此者,即以道观也。于身心性命、家国天下、万事万物,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不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神;不观之以神,而观之以道。贯而通之,尽在其中矣。一微尘中一宇宙,一刹那间一千秋,如此方可谓之为善建、善抱、善修、善观者矣!
唯圣人知性之真,审物之妄,捐物而修身,其复充积,实无所立,而其建有不可拔者;实无所执,而其抱有不可脱者;故至其子孙犹以祭祀不辍也。身既修,推其余以及外,虽至于治天下可也,天地外者,世俗所不见矣,然其理可推而知也。修身之至,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以身知之矣,以吾之所及知之矣。世之所谓修德者,或修之于天下国家,而不知其本真乃在吾身。既知吾身之所自而有,又知吾观之所自而观,则所以修之身者,已足于外也。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亦然。古之所以藏天下于天下而无待者,用是道也。
万殊一本,天地人同根同源,皆取之于一道。道在尔身尔心,即道即心,即心即道。以一身观之,实即以道观之。此即执一御万,握本齐末,居中应圆。
于修“观”字功法,庄子有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能了乎此,则观之于身与家国天下之道,可以思过半矣。能善乎于观,以其道,用之于建与抱,其道之真与要,亦无余蕴,而合乎天矣。
故事天地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缔造了贞观之治,是后世的明君典范。他登基以后,采取以民为本的政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减轻税赋,厉行节俭。官吏多清谨自守。王公贵族、大臣豪强没有敢侵欺百姓的。商路上不再有盗贼,监狱里很少出现罪犯,马牛布野,外户不闭。民风淳朴,旅客路过村落,一定会受到厚重款待,前所未有。
一次,唐太宗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他们。唐太宗听了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朕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按此实行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而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唐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除了爱民,他对辅佐自己的大臣也真心相待。李绩回朝任兵部尚书时,积劳成疾,重病缠身。太宗亲自探望,敦促太医认真治疗,甚至过问李绩所服药物。太医向他禀报说:“此病乃多年风寒淤积所致,我有一验方,其他药物都有,只缺'须灰’一味。”唐太宗迫不及待地问:“须灰是何药,能找到吗?”太医解释说:“须灰就是胡须所烧成之灰。”唐太宗一听,马上说道:“这药我有。”立即命人取来剪刀,亲自将自己的胡须剪下,烧成灰后,又亲自将须灰调入药中,让李绩服下。李绩服药后,病情迅速好转,很快便痊愈了。他被太宗剪须一事感动得“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唐太宗就做到了这一点。
正因为唐太宗爱护下属,所以大臣们都尽忠职守,敢于直谏事实,国家政治变得十分清明;正因为他爱护百姓,所以百姓没有重税徭役,生活得都很安乐,没有作奸犯科之人,一时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