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24岁的汉宣帝,是如何扳倒霍光家族的?又稳又狠
年仅24岁的汉宣帝,是如何扳倒霍光家族的?又稳又狠
公元前68年,权倾朝野的大汉重臣霍光病逝。在他死后不久,汉宣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最终将霍光家族势力连根拔起。这场权力斗争展现了汉宣帝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手腕,也揭示了汉朝宫廷权力更迭的残酷现实。
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
霍光死的时候,应该是很放心的。因为经过自己多年的经营,大汉王朝从中枢到地方,到处都是霍家的子弟或亲信。无论是谁,想要将老霍家连根拔起,那都不是件容易事儿。
为了让霍光走的放心,懂事的汉宣帝,趁着霍光最后一口气咽下之前,下诏封了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
见一切安排妥当,霍光放心地走了。
以霍光的地位,他的葬礼自然是极尽哀荣。汉宣帝亲自为他送葬、二千石(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以上的官员亲自为他挖坑儿、棺材和皇帝一个规格、葬礼全程由皇家御林军警戒……在霍光的灵前,汉宣帝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颁布了一道诏书,承诺霍家的爵位,将世世代代传下去……
我们知道,像这种承诺,一般都不可信。但令人想不到是,汉宣帝的承诺竟然有这么不可信……
事实上,霍家的爵位不仅没能世代相传,甚至连第二代都没能传下去。
霍光的葬礼举行完了,汉宣帝也该擦干泪水,准备收拾霍家了。
谁当大将军?
不得不说,老刘家的基因是真好。从刘邦算起,到汉宣帝即位,刘家人仿佛天生就具备当皇帝的天赋。前有24岁的汉文帝刘恒,外藩入京,仅用三年,就架空了实力强大的功臣集团,独掌大权;今有汉宣帝,也是24岁,半年不到,就把盘根错节的霍家势力连根拔起。
半个月后,霍光坟头儿的新草还没露头儿,御史大夫魏相就给汉宣帝上书,建议由车骑将军张安世接替霍光的大将军之位。
这一个建议正中汉宣帝的下怀。因为,张安世的弟弟是张贺。张贺就是那个给自己掏学费、说媳妇的“卫太子故人”。因此,张安世也算是半个“自己人”。
于是,汉宣帝一纸诏书,下令封张安世为大将军。
想什么来什么,正好,长安突然下了一场大冰雹。汉朝人是很重视这些自然灾害的,他们认为,这是上天给人间的警告。
果然,远在东海的一个名叫萧望之的人,给汉宣帝上了一道奏疏,奏疏的核心思想就一条:因为朝廷大权都被一姓之人把持,上天看不下去了,所以下了一场大冰雹来警示皇帝。这个“一姓之人”指的是谁,想必就不用解释了吧!
深宫中的汉宣帝看到这道奏疏时,不禁眼前一亮——终于有借口了。于是,汉宣帝下诏,让萧望之来长安做官,只干一件事,那就是向全天下好好解释解释,这个“一姓之人”究竟是咋回事。从此,但凡是大汉帝国境内有个什么自然灾害,萧望之同志总能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扯到霍光的头上……
醉生梦死的霍家人
正当汉宣帝进行舆论准备时,霍家人却开始享受人生了……
霍光的老婆霍显,在长安城大肆扩建豪宅,这个豪宅建得有多大呢?大到需要乘马车!而且,霍显乘坐的马车也相当奢华:车身外裹着金箔;车轮上用熟皮裹着绵絮,以减少颠簸;车内饰全都用锦绣织就……
更过分的是霍光的儿子霍云,霍云不想上班,就妥妥说自己生病了,然后带着下人到处游山玩水。汉宣帝有事召见他,他竟然派奴仆去向汉宣帝报道。
对此,汉宣帝的态度就是两个字——纵容。疯狂吧,疯狂吧,不疯狂我怎么好动手啊……
帝王之术
当时的尚书由霍山担任,管理百官对皇帝的诏书,汉宣帝却下诏,为广开言路,今后百官、臣民有事,可以直接给皇帝递密奏,不必再经过尚书。诏书一下,霍山的权力直接被釜底抽薪。
接着,汉宣帝又下诏:霍光的女婿范明友,功勋卓著,未央卫尉天天站岗巡逻的,太苦了,提拔为光禄勋。从此,未央宫禁卫,脱离了霍家的掌控。
同理,将霍光二女婿任胜,从羽林监的位置,调到安定担任太守。从此羽林军,脱离了霍家的掌控。
同理,霍光孙女婿、负责宫廷禁卫的中郎将王汉,调任武威太守。从此,宫禁脱离了霍家的掌控。
同理,霍光的女婿、长乐卫尉邓广汉,调任少府。从此,长乐宫的禁卫,脱离了霍家的掌控。
四个月后,汉宣帝又下诏:霍光的姐夫、给事中张塑,很有才干,调任蜀郡太守。
接着,汉宣帝又下令,以上官职都太苦了,就由我的小舅子们(许家子弟)和我的表兄弟们(史家子弟)担任吧……
至此,长安十二门从姓霍,变成了姓刘。
按理说,如此密集而又敏感的职位调动,应该引起霍家的警觉才对,但事实上并没有。这就是汉宣帝的高明之处,他在密集调动关键职位的同时,还非常隆重地封霍光之子霍禹为大司马。自从卫青、霍去病之后,大司马这个职位的权力,实际上在丞相之上,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首。霍光死之前的职位就是大将军大司马。这一招让霍禹很是受用,自己拥有了和父亲一样的职位。
但是,年轻的霍禹并不知道,真正的权力并不在于你是什么职位,而是在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虽然很多时候,二者是一个意思。
还没等霍禹从当上大司马的喜悦中反应过来,他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什么权力了。因为宫中的禁卫和长安城的警卫,全部都不姓霍了……
终于,霍禹害怕了。
霍家的反击
霍禹将母亲霍显和弟弟霍山、霍云找来,商议一下如何应对。商议的结果,就是趁现在霍家还有些势力,先下手为强,干掉汉宣帝。看来,有时候三个臭皮匠,还真不一定能顶一个诸葛亮。
霍禹打算效仿父亲霍光,借上官太后之手,名正言顺地废掉汉宣帝。毕竟父亲当年也是这样废掉刘贺的。虽然我知道霍禹不如他的父亲霍光那样有才能,但是我是万万没想到,霍禹竟然如此愚笨。此刻他的处境,和废刘贺时的霍光的处境简直是天差地别。当时的霍光大权在握,朝中上下都是霍家的人,更重要的是,皇宫的禁卫也都是霍家人掌管。而此刻的霍禹,除了有一个大司马的虚名之外,根本调不动一兵一卒。
果然,霍禹刚着手布置此事,就被人匿名告到了汉宣帝那里。
汉宣帝的手段
汉宣帝先是派廷尉和执金吾大张旗鼓地调查此事,以显示自己已经知道,霍家谋反之事。但是,汉宣帝却下令,不要抓捕任何霍家的人。这一下,霍禹可坐不住了……其实有时候啊,人是不怕事儿的,假如一个人,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那他肯定会拼死一搏,以求一线生机。但是,若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退路,那么他就会犹豫、焦虑、慌乱……此刻的霍禹,就是这种极度焦虑、煎熬的心情。
汉宣帝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有两个顾虑。第一个顾虑,霍光对自己有扶立之恩,霍光刚死,自己就对霍家人动手,会让人觉得自己薄情寡义。第二个顾虑,此时霍家谋反,只是被人告发,并没有实质性的行动,可以说是“只有谋反之名,而没有谋反之实”,真要贸然动手,可能会人心不服。而汉宣帝不抓、不审,还要大张旗鼓地调查,为的就是让做贼心虚的霍禹煎熬。人陷入了焦虑内耗,一定会做些什么事情,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果然,霍禹坐不住了。
谋反被诛
霍禹认为,汉宣帝既然已经知道自己要谋反,就算现在不动手,将来也会动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如先下手为强。霍禹把霍家的儿女、女婿等人全部找来,商议动手谋反的事情。按照霍禹的安排,由霍光的外孙女上官太后出面,邀请丞相魏相和汉宣帝的岳父许广汉吃饭。在宴席间,由霍光女婿范明友、邓广汉将二人当场杀掉。然后,霍云联系禁卫军中的旧部,冲进皇宫,杀掉汉宣帝,拥立霍禹称帝,有不服者当场斩杀。
这个计划简单粗暴,一看就不像个要成功的样子。其实,我一直怀疑汉宣帝是不是在霍家安插了卧底,不然为什么每次出手都那么恰到好处。正当霍家人商议完毕,各自准备的时候,汉宣帝突然下诏,任命霍云为玄菟太守,即刻赴任。这下可尴尬了,若霍云拒绝赴任,那必然引起汉宣帝的怀疑;若霍云答应赴任,那谁来联系禁卫军的旧部?毕竟像杀皇帝谋反这样的事,不亲自去,那些旧部谁敢信?
就在霍云犹豫不决间,汉宣帝起了疑心,一调查,发现了霍家谋反的事情。接下来,就是历史上常见的“名正言顺”了。霍云、霍山、范明友自杀;霍禹被腰斩;霍显和霍光的所有子女、全府上下不论老少,全部被当街处死;霍光的小女儿霍皇后被废;邓广汉等与霍家有关联的十余个大家族,全部被灭族。一时之间,长安城内再次血流成河。
斩草必除根,果然当皇帝的,没有一个不狠的。就这样,霍光苦心经营数十年的霍家势力,被汉宣帝连根拔起,而且,责任全在霍氏……
可怜霍光,到最后连个后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