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泉州古桥】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安平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泉州古桥】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安平桥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7162443_121117461

安平桥,又名五里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是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也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

安平桥(五里桥)位于泉州城西南方向25公里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曾是泉州与漳州、广州等地区联系的要道。因安海古称安平,故此桥被称为“安平桥”;因桥全长约五华里,俗称“五里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也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

安海港为古代泉州“三湾十二港”之一。南宋初,随着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发展,安海港货物集散运输,单靠舟渡已适应不了发展需要。宋绍兴八年(1138年),黄护和龙山寺僧智渊各施钱万缗倡建,桥未就。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郡守赵令衿再造,越年建成,历时14年。桥体为东西走向,桥长811丈(合2255米),宽1.6丈,条石铺就,桥墩361座,疏水道362孔,桥两侧设栏杆围护。条石砌筑桥墩有长方形、单尖船形、双尖船形等式样。桥墩之间横架5-8条巨型石板作为桥面,石板长5-11米,重量4.5-25吨。桥墩基础采取“睡木沉基”法,架桥板采用“候潮架梁”法。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最近一次大修为20世纪80年代。

现安平桥桥上有亭5座,门楼2座,塔6座。5座亭即桥东端的超然亭、桥中的水心亭以及桥西端的海潮庵,桥身中段建有2座憩亭;2座门楼,即桥东的望高楼、桥西的听潮楼;6座塔,即桥东端的瑞光塔和桥身中段水中筑有的4座方形小石塔,中亭1座球形石塔。

“塔6座”之瑞光塔

瑞光塔,俗称“白塔”,又称“西塔”“文明塔”,位于安平桥东端桥头的超然亭的东北侧,系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安平桥建成,乡人以造桥余资建造。

该塔通高20.55米,为5层六角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层层收分,内有旋梯可通达。底座为石构,特别是六角形基座拐角处均有一尊石浮雕力士承托,每个力士造型各异,动作夸张,表情极为生动。每层均有6个塔檐,除第五层设6个拱门外,其余4层只有对着安平桥的西面设一拱门,余下五面只设拱形龛,第四层起有圆木塔心柱支撑塔盖和塔刹,塔刹为葫芦刹,因塔体外抹白灰土,得名“白塔”。白塔作为安海港航标塔,有“金标涌地,映荫海市万家”之誉。明清时多次重修,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后曾易名“文明塔”,白塔由航标塔转赋予文峰塔的功能,有“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佳话流传。



“亭5座”之超然亭

超然亭,位于安平桥东端桥头,祀观音,面阔一间,砖木石结构,以桥亭为拜亭,明代重修。清道光年间,分香中亭佛祖于此奉祀。亭东侧桥头入口处左右分立两尊背靠望柱的南宋石将军。超然亭旁有澄渟院,1938年弘一法师来安海弘法驻锡于此,并留下门匾石刻“澄渟院”和门楹联石刻“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等墨宝。

“门楼2座”之桥东望高楼

桥东望高楼,俗称“隘门”,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东西朝向,两层硬山顶砖石结构楼阁,铺设楼板,下为拱门,桥从拱门通过。东侧门楼上嵌有楷书“望高楼”“金汤永固”等石匾,均为清同治甲子(1864年)仲冬重修时黄章烈所题。西侧门楼上嵌有“寰海镜清”石匾,为“同治甲子小春閤镇公立”。

“亭5座”之水心亭

水心亭,俗称“中亭”,因早期奉祀泗洲佛,也称“泗洲亭”。明崇祯郑芝龙修中亭,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包括中亭在内的桥上所有建筑物全部被焚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复界后,施琅捐资修复。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中亭西侧填海建寺,以亭名寺,即称“水心亭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福建陆路提督蓝理筑西埭,以海土填水心亭两旁,阔十丈,长一里许,盖屋168间,建了一里长的街市。后蓝理被罢职,中亭街市遭毁。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水心亭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殿后舍,以桥亭为拜亭。中亭以明间石柱镌刻黄恩承立的“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楹联而闻名,殿中祀奉释迦牟尼佛,陪祀观音大士和势至菩萨。桥亭明间前檐柱两侧立有两尊南宋护桥石将军,高1.5米,披甲执剑,形象威武。

“塔6座”之中亭1座球形石塔

中亭前埕有一小型石塔,塔身八角形,高三层,塔檐层层收分,相轮塔刹,通高5.8米,底层八面各雕莲花图案,二、三层各雕8尊佛像,其中三层雕泗州佛坐像。

中亭是碑刻最为集中的地方,称为小“碑林”。有明天顺三年(1459年)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修桥的碑刻,共有14方。现存最早的石碑是天顺三年《重修安平桥记》,还有万历庚子年(1600年)《水心亭碑记》、崇祯十一年(1638年)《水心亭记》、清雍正五年(1727年)《重修安平桥记》和《重修安平西桥碑记》以及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所立诸碑,记录安平桥历次修桥之事,在工程技术、人文艺术、文物考古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修桥碑记也反映了安海各个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中亭西侧一桥望柱阴刻楷书竖排两行“浯洲屿颜达为考妣施此一间”,一闲置的桥板上阴刻楷书竖排“安平颜口捨桥梁壹间 万历庚子颜哲五世孙嘉梧募缘重建中亭併修桥玖间立记”,都是民众捐资建桥和修桥的历史见证。

还有两方石刻较为特别,一方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剔奸保民》碑,碑文记载当时盐馆干办洪达派销食盐,勒索百姓,安海商民上控兴泉永道参政谭尚忠,谭尚忠批示安海分府严禁勒派累民事;一方为《公定界止籴货诸人越界者罚戏一台》的村规民约石刻,刻在桥亭西侧边柱上。

“门楼2座”桥西听潮楼

桥西听潮楼,即俗称“隘门”,历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20世纪80年代重修,东西朝向,两层重檐式石结构楼阁,铺设楼板,下为拱门,桥从拱门通过。东侧门楼上嵌有楷书“水国安澜”石匾,系清嘉庆戊辰年(1808年)重修时,南安知县盛本题写。2010年,西侧门楼上嵌补孙垣题写的“听潮楼”石匾,该石匾系1986年修缮安平桥时从桥下发掘出土的。听潮楼出口右侧还立有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左迪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立的篆书“安平桥”,仅存“桥”字残碑。

“亭5座”之海潮庵

海潮庵,位于安平桥西端桥头水头古街南侧,清道光年间、民国年间重修,祀观音。建筑坐东向西,三开间二落,前带拜亭,砖木石结构。有清道光年间重修海潮庵碑记3方。

安平桥是泉州与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它的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