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后半段:外戚与宦官的权力博弈
东汉后半段:外戚与宦官的权力博弈
东汉王朝从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到189年董卓进京失去对天下的控制权,真正能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的不过153年。如果算到公元106年汉和帝去世,东汉的相对强盛期不过70年。剩下的83年,东汉真是一言难尽,好听点叫没什么可说的,不好听就是政治混乱国家衰弱。东汉也真是厉害,这个朝代把能造成王朝衰败的所有内因都体验了一遍——外戚、宦官、藩镇、权臣。
外戚和宦官为什么会成为问题?会造成朝政混乱国家衰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权力没有正当性没有稳固的基础,相当于在某种程度上掠夺了皇帝的权力。因为权力不正没有稳固的基础,所以要引用私人任人唯亲,因为权力说到底不是自己的,所以也不会爱惜这份权力不愿承担伴随这份权力的义务,所以会以权谋私。如此一来,国家权力的运行基本都已经出了问题,朝政怎么还可能好?
为什么会发生外戚问题?主要是因为皇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比较小,去世的时候又都比较年轻。自和帝以下至于桓帝刘志(132—167)、灵帝刘宏(156—189),竟然没有一个皇帝即位时年岁大于十五,寿终之日年考及于四十的。皇帝年纪小,就需要太后摄政。汉家制度“尊尊亲亲”,皇帝如果年纪小而太后尚在,身为皇帝监护人的太后自然可以代替皇帝行使职权。而太后身为一个女人家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想要控制全是男人的朝局人当然不容易,理所当然就会寻找自己父兄的帮助,使他们成为朝政的实际控制者。这就是所谓的外戚,太后加自己的父兄。当然太后的父兄能够掌控朝政,他们自己本身就必须要具有相当的势力和地位 。这和东汉的建立有关,刘秀建立东汉是得到了一大群豪强的帮助的,所以在得到天下后子孙就和这群豪强联姻 。东汉的皇后,基本都是当初刘秀手下的豪强家族出身。这一点明朝的朱元璋很清楚,所以明朝皇帝除了非正常即位的朱棣,娶的都是平民家儿女,终明朝一代都没有发生外戚问题。
窦宪
其实任用外戚也算是汉朝的一个特色,西汉就已经开始了。在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之下,皇帝真的是孤家寡人,他治理天下需要人帮助自己,尤其是在这套体系还没有那么成熟的时候。自己的兄弟子侄可能会和自己争夺皇位不放心,而自己的母亲老婆家的人够亲但不会有这个问题,所以西汉的皇帝也很喜欢用外戚。然而西汉的外戚都是成年的有执政能力的皇帝自己任用的,东汉则是太后任用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当然在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下,过分地信任和任用任何一类人都会出现问题。但东汉这种非正常权力授予,显然问题更大。东汉第一家开始为祸的外戚是汉和帝的窦太后,以及她的哥哥窦宪。此后,邓太后、阎太后、梁太后相继登场。
跋扈将军——梁冀
专权、腐败、跋扈都是常规操作,操控皇位也是有的,更有甚者还有毒杀皇帝的,比如跋扈将军梁冀毒杀汉质帝。如此一来,宦官就登场了。
为什么宦官会得到重用?因为皇帝的权力正遭受极大的威胁,他需要利用这些亲近之人来帮自己制衡威胁。自古宦官以东汉、唐、明最为严重,东汉是用来对抗外戚的,唐是用来制衡军队的,明则主要对付士大夫文人 。这些人能够得到任用主要是因为他们离皇帝够近,和皇帝朝夕相处最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同时又因为可以接近皇帝的女眷也能得到那些后妃的信任 。如此在必要的时候,自然可以获得一部分本属于皇帝的权力。宦官也不都是坏的,只是突然获得这种非正常的权力大多数人是受不了诱惑的 。而且相对外戚这些本来是当作奴才的人,素养、能力、品行往往更差,做起事来更无所顾忌。如果外戚还要考虑子孙家族的话,那宦官更没这些顾虑他们要考虑的只有自己的欲望!然而事实上东汉的宦官们确实也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虽然有着种种问题但确实很好地帮助皇帝制衡乃至打击了外戚,甚至夺得权力,比如汉和帝、汉顺帝、汉桓帝都是通过宦官才铲除蛮横的外戚得以掌权的,当然宦官也因此得到了更大的信任和权力 。不过朝政和权力经常在这两拨人手里来回倒腾,朝政怎么能不混乱?国家怎么能不衰败呢?
人人心里都有一个恶魔,而引出这个恶魔最好的方法就是突然把权力放到这个人手上,东汉的外戚与宦官们证明了这一点。不过,说到底还是由于封建皇权的自私性,对于皇帝来说保住一人、一家、一姓的权力远比天下百姓的疾苦来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