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带皮吃的香蕉,卖点太“鸡肋”,香蕉皮在中国有更好的用途
日本能带皮吃的香蕉,卖点太“鸡肋”,香蕉皮在中国有更好的用途
约是在2018年的时候,日本种植的可以带皮吃香蕉,开始进入国内消费者的视线(据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带皮吃的香蕉”才在日本上市)。
而后一直到当下,“带皮吃的香蕉”,几乎每年都会被我国媒体报道一番。
近几年日本推出产自冈山县的“Mongee banana”(超级厉害香蕉)、新泻县的“越后香蕉”、北海道的“946香蕉”都是可以连肉带皮一起吃的香蕉。
相关报道重点与之前的“热度”水果殊途同归,重点还是放在了匠人精神、农业科技、高昂售价以及独特卖点上。
不过不同于晴王葡萄、巧克力甜柿、玫珑蜜瓜等众多产自日本并被我们接受、夸赞的水果一样,中国消费者对“带皮吃的香蕉”兴趣不高。
最初国内报道相关新闻时,就有诸多网友表示:“带皮吃的香蕉”卖点太过“鸡肋”。
也确实,香蕉本来就是一种很“懂事”的水果,果皮易剥,食用方便,皮能不能吃并不是消费者的“刚需”。
另外,论甜度,市面上早有“超甜蕉”,比售价600——1000日元/根(当下约合31——52元人民币)“带皮吃的香蕉”可便宜不少。
论营养成分,虽然研究表明香蕉皮在某些成分上高出香蕉果肉,但也并非其它食物不含的独特成分。
论口感味道,即便“Mongee banana”等日本香蕉的果皮再薄、再软且不涩,口感和味道也不如只吃果肉好。
还有重要的一点,即便有中国消费者想要尝试“带皮吃的香蕉”,因日本香蕉并未获准进入我国市场,是不能进口的水果,根本就吃不到。
大家在网上看到国内博主发的相关测评视频,所谓日本产“带皮吃的香蕉”要么是假的,要么是非正规渠道进入。
从科学角度出发,不用所谓的“匠人精神”,没有“冻结解冻觉醒法”的前提,普通香蕉成为“带皮吃的香蕉”也有较高的可行性。
事实上,只要了解香蕉果实的生长发育和采后特性,便知获得有着薄、软且不涩香蕉皮同时甜度较高的香蕉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本来吃香蕉皮就是个“鸡肋”的事情,所以只简单从香蕉果皮的发育和糖分的转化两个角度聊。
研究表明,大多数香蕉品种在现蕾后的5——60天内果皮厚度在不停增加,50——60天后果皮厚度开始下降,以主栽品种威廉斯B6为例,现蕾70天时,香蕉果皮的平均厚度下降1毫米左右,接近最薄时厚度。
另外香蕉的生长位置不同香蕉果皮的厚度也不同,中间位置的香蕉果皮比左右两边香蕉果皮厚度薄2毫米左右。
种植生产过程中还发现,套袋会增加香蕉果皮的厚度,研究表明套袋香蕉比不套袋的平均果皮厚度高3毫米左右。
香蕉是后熟水果,采收后,果皮在10——25天的时间开始软化变黄,单宁含量逐步下降。
聊完香蕉皮再说糖分变化,事实上在香蕉的生长过程中,淀粉含量一直在增长,蔗糖、葡萄糖、果糖等含量一直在下降。
采收后,果实中淀粉含量开始下降,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开始增加,大多数香蕉品种到采收20——25天后,糖分含量达到峰值。
现在总结一下,适时采收不套袋的香蕉,至少放置20——25天后,取中间位置的香蕉,你就得到了“带皮吃的香蕉”的平替。(以上相关数据均有科研依据)
虽然可行性有,但一般消费者实践不了,有兴趣的香蕉果农可以尝试尝试。
中国是香蕉生产和食用大国,比起只能把香蕉种在设施大棚里的日本,中国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福建等南方省份,到处有着一望无际的香蕉林。
香蕉吃得多,香蕉皮也就多,我们的香蕉皮干啥了呢?
相信很多朋友会脱口而出:进了垃圾桶。
确实,中国鲜食香蕉的香蕉皮大部分被丢进了垃圾桶,少部分成了各种“生活小妙招”的主角。
要知道,大部分香蕉品种的香蕉皮占香蕉总质量的30%——40%,香蕉皮中还含有大量的糖、果胶、粗纤维、粗蛋白以及钙、镁、铁、锌等中微量元素。
其实也不可惜,试想一下,鲜食香蕉如何回收?回收了又怎样利用?利用了经济效益够利用成本吗?
不过,中国还是把部分香蕉皮利用上了,鲜食香蕉难利用,加工用香蕉的香蕉皮可是要量有量,要规模有规模,利用成本较低。
当前中国加工用香蕉皮主要有以下几种用途:
- 其一,加工成饲料(不是直接简单给牲畜饲喂香蕉皮,须一定的加工工艺);
- 其二,提取果胶、纤维素,用于制作食品添加剂;
- 其三,部分香蕉加工厂会用香蕉发生沼气,节约能源的同时避免了环境污染;
- 其四,研究表明香蕉皮烘干磨粉后,可以吸附污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成为处理污水的一个选项;
- 其五,中国科研人员还在香蕉皮中发现诸多功能性成分,将来或能利用到医药、化妆品行业。
最后,大家觉得“带皮吃的香蕉”未来会有市场吗?有市场的话,可以让果农挑出来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