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中西融合的艺术巨匠
徐悲鸿:中西融合的艺术巨匠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之一,他以西画的写实主义精神变革中国画,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他钟爱画马,将坚实的造型结构与中国画的笔墨韵味相融合,被认为是中西融合的成功典范。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寿康,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卓越的美术教育家,对20世纪中国美术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自幼随父学画,1916年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8年赴日考察美术,半年后返国,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官费留学法国,1923年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西画。1927年回国,先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及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及个人画展。抗战爆发后,在香港、新加波、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1946年任北平艺专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以西画的写实主义精神变革中国画,成就显著。徐悲鸿钟爱画马,在欧洲留学时就到动物园画过大量马的速写,认真研究过马的结构,他画马将坚实的造型结构与中国画的笔墨韵味相融合,下笔爽利,简约传神,笔墨酣畅,豪放大气,被认为是中西融合的成功典范。其笔下马或放浪形迹于江湖水草之畔,或千里驰骋桀骜不羁,借马抒怀,以马自况,既是画家人格和自我精神的写照又被赋予一种积极的时代寓意。
人物简介
徐悲鸿,1895—1953,出生于江苏省宜兴。我国艺术巨匠,同时也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进入现代之时,徐悲鸿无疑是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为扭转中国画抄袭、模仿、缺乏生活气息的萎靡颓风而大声疾呼,他学贯中西,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汇到中国绘画之中,为传统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由于他在绘画理论和实践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美术教育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1916年,徐悲鸿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课余苦修素描。暑期应聘到明智大学作画,结识了著名学者康有为、王国维等人。翌年5月,徐悲鸿拿到了明智大学的一笔稿费,赴日本学习美术,年底回国。同年12月,徐悲鸿北上,被北京大学聘为画法研究会导师,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在美术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1919年3月,徐悲鸿怀着向西方学习科学和民主、以复兴中国美术为己任的决心,从上海乘船赴法国留学。徐悲鸿到达巴黎,随后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弗拉孟、高尔蒙为师。1920年冬,经法国大雕塑家唐泼特介绍,徐悲鸿拜C·柯罗的学生、法国国家画会领袖达仰为师。1921年夏,赴德国访问柏林美术学院,并先后去英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参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美术遗址,悉心观摩和研究历代艺术杰作,并临摹E.德拉克洛瓦、P.-P.普吕东、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历经8年苦读,通过对欧洲艺术如饥似渴的吮吸,取得了卓越的艺术造诣。
1927年春归国后,受田汉之邀,出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同时受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在教学与创作中,提倡写实主义,抨击形式主义。1929年9月,由蔡元培推荐,受聘担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提倡中国画的革新,反对保守主义,曾亲自拜访并聘请画家齐白石出任该院教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代表作有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珍妮小姐画像》,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
徐悲鸿书法作品
徐悲鸿致周扬信札 (二通)
徐悲鸿 书法
徐悲鸿 书法
徐悲鸿作品 《行书五言联》
徐悲鸿素描油画作品
浴
徐悲鸿作品-1939年作-《珍妮小姐画像》
徐悲鸿自画像
徐悲鸿 孙多慈像
徐悲鸿自画像
女人体习作
徐悲鸿国画作品
徐悲鸿作品 《日本仕女》
徐悲鸿-1951年作-九州无事乐耕耘
徐悲鸿-1947年作-奔马
徐悲鸿-1940年-愚公移山
徐悲鸿-1935年作-醒狮图
徐悲鸿 辛巳(1941年)作 喜马拉雅灵鹫
徐悲鸿 天马行空
徐悲鸿 花卉
徐悲鸿 1941年作 桐荫猫戏图
徐悲鸿 李印泉画像
徐悲鸿-泰戈尔像 1940年
徐悲鸿 柳荫三骏
徐悲鸿《五骏图》
徐悲鸿 奔马 纸本水墨 中国画 1951年 90cm×5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