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华夏邓姓发源地的历史渊源
邓州:华夏邓姓发源地的历史渊源
邓州,作为华夏邓姓的发源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夏禹治水到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邓国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近八百年的辉煌历史。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邓国的兴衰历程及其与邓姓的渊源。
公元前2070年,大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都于斟鄩。夏禹历时13载,消除了中原水患。在治水过程中,他走遍神州大地,对各地皆了如指掌,于是将天下划分为九个州。同时,任命一同治水的伯益为继承人。公元前2052年,大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杀死伯益夺取了王位,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史称“家天下”。公元前2018年,夏启去世,其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不理政事,终日狩猎游玩,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夺取了政权,史称“太康失国”。太康之弟仲康为逃避追杀,便四处流浪,其中曾隐藏在邓地韬光养晦。
后羿废黜太康临朝八年,因诸侯不服,不得已立中康为帝。仲康是一个有抱负的帝王,继位后为巩固政权,通过分封子弟到各地的办法以加强对辖区的统治。公元前2048年,封其子于邓地建立了姒姓邓国。邓地是他爷爷曾建禹都的地方,而且是南部的屏幛和向南方征讨的前沿,同时又是自己韬光养晦之地,把儿子放在那里放心。由此,便开启了近八百年的姒姓邓国历史。
公元前1600年,商灭夏后,因国力不及,姒姓邓国仍然存在。公元前1250年,商武丁即位,力行王道,国势强盛,便随四处征伐,征服了南部的荆蛮地区,其中就包括夏代的姒姓邓国。武丁遂将他的一个叔父曼公德阳封到姒姓邓国的所在地,建立了曼姓邓国。殷商邓国是当时较大的诸侯国之一,其范围为:北边与位于现南阳市的申国接壤;东部跨越今新野与位于桐柏一带的曾国相邻;南边到汉水,与楚国相连;西与谷国(其位置在今湖北谷城县)相望。国都在今邓州市市区一带。
邓国侯吾离
曼公德阳之后的第十九位国君吾离,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见诸《春秋左传》的第一位邓国国君。在位期间,内修政理,鼓励农桑,国势不断提高;外结邻好,通过与应、楚、郑等国联姻,提升对外影响力。邓国一度中兴,屹立于列国之林,吾离被称为中兴之君。当时正值春秋初期,各诸侯国间相互吞并日趋激烈,楚国的势力逐渐强大,已威胁到邓国的安全。
为寻求治国良策,保一方平安,吾离积极推行睦邻友好政策。公元前705年,他曾与位于邓国西南方的谷国国君绥一起,到作为“宗周模式”的东方诸侯国鲁国学习“能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周礼,这次访问被记入《春秋左传》:“鲁桓公七年春,谷伯、邓侯来朝。”
此后,吾离还以年迈之躯,风尘仆仆地参加了楚武王在沈鹿(今湖北钟祥市东)召集的“沈鹿会盟”。楚武王召集这次会盟的目的,在于炫耀楚国在江汉地区的威风,树立自己的霸主地位。但是按公、侯、伯、子、男爵位等级,邓国为二等爵位,楚国只是四等爵位。老二完全可以不出席老四小弟的会盟,但吾离还是去了,足以显示出邓侯吾离顾全大局和善于应变的外交家风度。
邓国侯吾离陵
吾离于公元前700年逝世,葬于国都东南角,即今邓州市城区东南八里王村的吾离陵。吾离陵历经2700多年风雨沧桑,陵墓一直留存至今,是邓州众多古墓中最早的一个,也是现存已知唯一的邓国国君陵墓,被称之为天下邓氏第一陵。
公元前678年,邓国被楚国所灭。至此,历经夏、商、周1300多年的邓国不复存在,其漫长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作为邓州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永载史册。
邓国被灭后,国人以国为氏,从而诞生了邓姓。邓姓自诞生于邓州大地以来,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在国内各个省及直辖市都有分布,在世界其它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有旅居。故而,邓州就成了华夏邓姓的发源地。
邓州作为邓姓人得姓的祖根地,自古就被邓姓族人所认可。邓姓后人无论何种原因迁离邓州远播他乡,都念念不忘故里邓州。东汉初期的邓禹,是曼姓邓国侯德阳公47世孙,其先祖邓况从邓州迁居新野。邓禹当了太尉后,仍不忘故里,特回邓州祭祖。邓州人感念邓禹崇先敬祖之美德,修建太尉台(今邓州市城区古城广场处)以作纪念。
1996年台湾等地邓氏来邓州寻根
当历史的车轮驰入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寻根问祖渐成风尚,回到邓州寻根谒祖的邓姓后人亦越来越多,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广。邓州,已成为海内外邓氏后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