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北宋为什么一直想要收复这个地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北宋为什么一直想要收复这个地方?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6509683_121617540

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北方的重要地理区域,其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在历史上备受关注。北宋为何一直想要收复这片土地?本文将从地理、军事、经济等多个维度,深入解析幽云十六州的历史意义。

关于燕京地理位置的优越,顾祖禹是这样说的:“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卫襟带其南,居庸锁钥于北。幽燕形胜,实甲天下”。

北宋所常念想收复的幽云十六州,大致是以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及天津大部构成,其中幽州即为北京(五代十国以来又称燕京),顺州,指今北京顺义,儒州,指今北京延庆,檀州,指今北京密云,蓟州,指今天津蓟州区。

河北所数七州,涿州,指今河北涿州,瀛州,指今河北河间,莫州,指今河北任丘北,新州,指今河北涿鹿 ,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指今河北宣化, 蔚州,指今河北蔚县。

山西四州,应州,指今山西应县 寰州,指今山西朔州东

朔州,指今山西朔州 云州 指今山西大同。

要研究幽云十六州的战略价值,就有必要对其所在的地理进行深入剖析,明了其重要性是如何产生的。燕京之北,是东西走向的燕山山脉,燕京之左为渤海,其右为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脉,两条大山脉都横亘千里。太行山再往右即是山西所在的黄土高原,属古之三晋辖地,表里山河,沟壑纵横,这样的地势是很容易抵消骑兵的机动力、冲击力优势的 。

游牧民族要进入中原建立政权,要么就夺取燕云十六州中的河北七州作为前沿,要么就攻克燕云十六州中的山西四州,然后穿过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交汇处的一点缝隙,仍以夺取河北七州作为目标,只取山西四州而不取河北七州继续南下,有被北宋和西夏从两旁侧击、截断后路的风险。所以,山西四州、河北七州与燕京五州因其地理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虽险,但仍不足以完全凭恃,最佳的布防是从燕山前出,建立几个重要的军事重镇,与燕山山脉、太行山脉所在的隘口关卡组成第一道防御线。即使是这几个军事重镇被攻克,两山脉之险不能被,那么一旦游牧民族大军北返,重新占据这几个军事重镇也是可能的事情。

在太行山与燕山交汇处的缺口,出现了一条桑干河及其构成的河谷低地,游牧骑兵循此处桑干河或沿飞狐口地段东出,较易突破,但仍须面对城防坚固的内三关(不同朝代三关名称略有不同):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居庸关东固燕京,紫荆关、倒马关向南屏障定州与河间。内三关不失一两关,则燕京不致被游牧骑兵轻易从三面所围。故燕京形成了幽云十六州第二层防线的重心。

以契丹攻后唐为例,契丹掳掠至河北,但燕京不克,无立足据点,屡被李存瑁所击退;当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契丹遂逞志于中原,给北宋造成相当大的军事压力。以蒙古攻金为例,两围中都燕京,燕京不下河北不失,当金宣宗完颜珣不顾劝阻而弃中都南迁,终亡金国。以瓦剌也先为例,虽取得土木堡之变的胜利,俘虏明英宗而攻北京,但因于谦坚决地防御,瓦剌也先终得率兵鞑靼兵众北返。而吴三桂放清军入山海关,共同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迫使其弃北京而走,清军得以入主中原。

燕京的战略价值如此重要,就是作为游牧文明骑兵南下,或农耕文明大军北上的门户,即使游牧骑兵得以据内三关,却也无法越过这些山脉长期维持军事存在,大量的后勤、兵源被燕山和太行山脉所阻隔,只要中原政权仍有余力投入重兵,内三关也是有可能被克复的。而一旦燕京落入游牧骑兵之手,燕京周围的数州县都将被打通,连成一片,这时屯兵、屯粮的前沿据点有了,还能在周边发展经济积蓄更强的实力(如果中原军队不能在野战中歼灭游牧骑兵,那么具有很强机动性的游牧骑兵就可以保障此处的生产),到这个地步,中原政权就比较吃力了。

很显然,北宋就属于这第二种情况。事实上,幽云十六州有两州是在北宋手里的,这两州即为莫州和瀛州,其中瀛州包含幽云十六州中第三道防线的其中一个军事重镇:河间。正定(真定)、河间、中山与山西省太原共同组成这第三道防线的四大镇。只要这四大重镇在北宋手里,北宋虽然面对契丹有些压力,仍能勉强和对方形成军事对峙、拉锯。

当金军兵分两路,一路从云州攻太原,一路从平州入燕京、蓟州,绕开河间、正定、中山三镇而趋北宋都城汴梁,金军无法攻克,以退兵为条件要求北宋割让中山、太原、河间,保卫汴梁的李纲反对此议,而太学生陈东也上书宋钦宗:“周邦彦等必欲割地,曾不知无三关、四镇,是弃河北也!河北弃,朝廷能复睹大梁户!”,如果四大重镇也丢失了,就会引发一连串的恶果,意味着河北也有丢失的可能,而河北丢失,意味着建都于河南而与河北仅黄河之隔的汴梁也岌岌可危。

黄河虽称天险,在冬季时河面却会结冰,部分地段骑兵也可通过。不过,宋钦宗并没有听从谏言,割让了边镇给了金国,金国看出北宋之虚实,不满足已得之地,继续南下,在华北平原地带疾驰,破汴梁而亡北宋,黄河以南的土地大片丢失。

真定之重要性,见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即燕京之别名)震慑。若夫历清河、下平原、逾白马、道梁、宋,如建瓴水于高屋,聘驷马于中达”,

而河间的防务地位则是:“北拱京师(燕京),南临清济,水陆要冲,饷道所经。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图河间者。北不得河间,青、冀之祸未烈,南不得河间,幽、平之患未深也”。从上可看出,燕云十六州的最大战略价值是由完整的三道防御线组成的体系,如果一方只得两道防线,另一方得一道防线,虽然这种战略要地的分割,让后者承受相对多的压力,最终还是会形成大体的均衡态势,只有三道防线都在一方之手,另一方面临的军事高压态势才会造成自身政权的可能性大崩盘。

话来说回来,优良的地理区域先天上造成良好的态势,却未必就完全决定着各个王朝政权的兴衰。能让一块战略要地的价值发挥至最大的根本性仍然是“人”,没有“人”这一因素的结合,再好的地理条件也是白搭。譬如中唐以前,战略价值能跟河北(燕京)竞争甚至还超过河北的,首选即为关中(长安),而中唐以后,关中地区的气候环境产生了变化,西夏虽得关中,自保有余,吞宋亡辽还远远达不到。反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人口和经济逐渐与北方平齐,这时定都河南的政权,就比较容易受占据幽云的游牧政权威胁了。

幽云十六州,古为三晋兼燕之地,为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的交叉地带,经济产品互补性强,很适宜内外贸易活动,在适宜耕种的地方即耕种,适应放牧的地方,农民也可兼少量畜群放牧,达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当地区域人口比较多,而且五代十国的频繁占乱让中原人纷纷出塞,更增加了当地的人口,给当地带去了良好的生产技术。汉化后的契丹,仿效中原人组建一套官僚体系、官员选拔制度,增强了中央政权的权威和资源调动能力,非之前单纯由部落联盟组成的草原帝国(匈奴帝国、突厥帝国)可比。

只要北宋克复幽云十六州,就能掐断契丹的主要农耕区域经济、兵力来源,被阻绝在燕山之北的契丹没了幽云十六州这个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文化、经济、军事等诸方面交流的中介,汉化就会被迫中断,由半耕半牧的形式,重新归之于完全的游牧形态,又借助地利之便,北宋将掌握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态势,不仅北宋的军事威胁大为减轻,还将反过来可能像像唐一样收并塞北和渤海国地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