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焊工界的“天花板”,这届大国工匠有多绝?
钳工、焊工界的“天花板”,这届大国工匠有多绝?
在制造领域,精度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从航空工业到船舶制造,从核电站建设到大型舰船建造,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精湛技艺和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精度达0.003毫米,他把身体炼成最趁手的工具
现代战机在高速飞行过程中,需要应对各种极端环境,任何零件误差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航空工业沈飞的杨国心是一名“90后”钳工,他为战鹰加工的零件,精度可精准控制在0.005毫米。
一架歼击机的腾飞,从航空工业沈飞标准件场开始。精密加工需要保持站立弯腰的姿势,杨国心一站就是7个小时,他的身体早已炼成最趁手的工具,而稳定的情绪是他保持工作状态的另一个重要工具。
一次,杨国心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要为某型关键标准件制作辅助工具。按照设计图纸,这次要加工的辅助工具由12种不同的精密零件组成,而它的精度也将决定最终战机零件的精度。每制作一件高精度零件,普通钳工大约需要1小时,而杨国心他们必须在7小时内完成12种零件的制作并精准完成组装,且每个部件的精度误差不能超过0.01毫米。
历经6个半小时,杨国心提前半小时完成了任务。经过组装,12个零部件被成功拼装。经过专业仪器检测,每个零部件的加工面精度都达到了0.003毫米,组装好的辅助工具间隙仅有0.005毫米,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他以高出标准精度将近10倍的成绩完成了任务。
演绎极致焊接操作,他突破“世界最难”
殷瓦钢焊接被称为世界上难度最高的焊接技术。中国船舶焊接技师杨瑞峰独创“瓦片叠加施焊法”,突破了这一“世界最难”。
殷瓦钢板非常薄,最薄的只有0.5毫米,焊接时一旦不注意随时会被烧穿。而建造LNG船时要确保殷瓦钢板绝对密封,因此这项焊接技术难度之高,被喻为焊工界的“天花板”。
由杨瑞峰独创的“瓦片叠加施焊法”和传统方法烧出来的焊缝肉眼几乎看不出差别,但每一个“瓦片”的间距比原来缩短了0.5毫米。杨瑞峰介绍:“我们焊缝上面的瓦片间距非常精准,每个间距大概都是控制在1毫米,我的方法是让它鳞片排列更加密实、紧致,焊接缺陷就会大大降低。”
“瓦片法”使焊接一次性达到100%无漏点。随着“瓦片法”的普及,LNG船建造效率大大提高。以前一个液货舱需要60人焊接一个月,现在同样人数不到两周就能完工,年造船量翻了一倍。
焊接技艺特别考验心态,脚手板的震动、周围的嘈杂都会带来干扰和压力。其他人连续焊接二三十厘米就需要停下来休息,而杨瑞峰却能一口气完成一米长的焊缝。每天,杨瑞峰花6个小时完成一条10米长的焊缝,这已经是目前LNG船上焊工的最高水平。
坚守岗位18年,杨瑞峰完成的焊缝长达50余公里,参与完成LNG船45艘。他首创的焊接阶段性培训法将殷瓦焊工的培训周期从4个月缩短到3个月,亲手整理的殷瓦施焊方法成为建造LNG船的“宝典”级教材。
镜中反向操作,他是核安全的“焊”卫者
核级焊工是指通过国家核安全局专项考核的专业人员,以高技能、高素质保障核电高质量发展。中核集团的尔基便是这样一位核级焊工。
在田湾核电基地内部在建的7号机组管道焊接时,尔基遇到一个难题:接口四面都是障碍,有一面完全处于视觉盲区,只能用镜子去看。镜面焊即借助镜面辅助观察来控制焊接操作过程,由于镜面成像是反向的,此时必须忘记正反的概念,相当考验技术。
焊枪一旦点火,没有反应的时间,要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快速地落在需要“缝合”的部位。除了镜面焊,尔基还能左右手焊,堪称绝活。经过他“左右手镜面焊接”的操作,管道上出现了一条精致的鱼鳞焊。这种整齐的痕迹代表焊接过程摆幅的均匀和节奏的协调,一次性通过了射线探伤检查。
如今的尔基从事一线工作已近两年,能够完成双人对焊的高难度操作,与同事的速度、电流和时间保持绝对同步,能够爬进连转身都困难的主管道内,承受火花烫伤的考验。24岁的他已然成长为一名手握焊枪的核安全“焊”卫者。他说:“每一天焊的每一道口都是为了确保100%的安全,这种电会送到千千万万户家中,干得特有意义。”
百米高空上绣花,她为航母驾“龙门”
位于上海长兴岛的江南造船厂是众多国产巨轮的诞生地。这里最大的龙门吊高达110米,相当于30层楼的高度,可以吊起1600吨的船体分段,它们将被用来建造万吨级大型舰船。
操作巨型龙门吊吊装1400吨重的巨型液罐,从被吊起到精准安放在板车上,移动距离不过百米,但能进行这项操作的人全国不超过10个。中国船舶龙门吊的驾驶员梁进月便是其中之一。
操作龙门吊驾驶员要精妙地操控手柄,确保吊钩以毫米为单位平稳移动。因为只要车子动起来它都会产生惯性,要保持平稳并不像想得那么容易。梁进月的看家本领就是能以恰到好处的速度长时间推拉手柄,她推拉手柄的幅度肉眼几乎看不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吊钩的摆动幅度,避免吊物损坏或碰坏船壁,或者对地面人员造成危险。
“我们这个活儿就像在百米高空上对地面进行‘绣花’一样,需要巧劲。这个手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出来的,要达到这个手感靠的是平时日积月累的练习。”
龙门吊最大的难题需要操作者预判惯性、克服惯性。江南造船有7台不同吨位的龙门吊和几十台小吊车,她对所有技术参数、脾气、吊钩摆动幅度、手柄的力道里里外外都摸得一清二楚。
从一名懵懵懂懂的新手成长为行业内的佼佼者,梁进月成为驾驶巨型龙门吊精准吊装第一人。梁进月说:“我们是在百米高空上见证了大国重器从第一吊到它的拼装结束一直到船出坞。每次看到船出坞、船起浮了,我自己感觉到很自豪,里面也有我们的功劳。”
在近期热播的融媒体节目《能工巧匠》中,展示了中央企业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们不断挑战极限,用一双巧手为国铸剑的故事。这些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精湛技艺和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