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晶泰控股与药明康德的业务模式对比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晶泰控股与药明康德的业务模式对比
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浪潮中,企业的发展路径常被比喻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命题:是依赖技术突破驱动市场(先有鸡),还是通过规模化服务积累资源再反哺创新(先有蛋)?晶泰控股(02228.HK)与药明康德(603259.SH)作为行业内的两大代表,分别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战略选择。本文通过对比其业务模式、市场定位及未来挑战,探讨这一命题的深层逻辑。
晶泰控股:AI技术驱动的“先有鸡”模式
晶泰控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AI制药技术的先发优势。作为全球AI制药领域的头部企业,晶泰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加速药物发现流程,覆盖靶点筛选、分子设计、临床试验优化等环节。根据国投证券研报,全球AI制药市场规模已从2021年的7.92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7.58亿美元,晶泰的股价上涨(2025年2月涨幅超6%)正是市场对其技术领先地位的认可。
近期,晶泰进一步强化技术布局:与广东恒健控股合作启动大湾区“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项目,计划十年内投入数十亿港元建设AI研发基础设施,并采购其大规模机器人工作站集群。这种以技术为起点、逐步拓展商业化场景的模式,体现了典型的“先有鸡”逻辑——通过技术突破创造新需求,再转化为市场收益。
挑战与机遇:
技术验证周期长:AI制药虽前景广阔,但实际落地需与药企合作验证,短期内收入依赖项目制服务(2024年收入预期仅2.5亿港元);
政策与资本双驱动:AI制药受各国政策扶持,但技术迭代快,需持续高研发投入以维持优势。
药明康德:规模化服务的“先有蛋”逻辑
药明康德则以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一体化模式为核心,通过全球化的产能布局和客户网络,为药企提供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服务。其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生产了6种FDA批准的小分子新药,占当年获批数量的19%,足见其在传统药物外包领域的统治力。然而,其业务模式高度依赖规模效应:2024年来自美国市场的收入占比达63.6%,但受《生物安全法案》冲击及国内竞争加剧影响,营收与净利润连续下滑,被迫通过出售海外资产(如爱尔兰疫苗工厂、WuXi ATU业务)回笼资金,聚焦核心业务。
挑战与转型:
地缘政治风险:美国市场政策不确定性导致市值缩水(较2021年高点跌近70%);
竞争内卷与毛利率压力:国内CXO企业价格战加剧,药明康德国内订单收入同比下降3.9%,部分业务(如CGT)毛利率甚至为负值;
向技术要增量:近期全资控股药明生基、增资至6亿人民币,或试图通过内部孵化补充技术短板。
殊途同归:技术与规模的双向融合
尽管路径不同,两者均面临“蛋与鸡”的协同难题:
晶泰需从技术到商业闭环:AI制药的最终价值需通过药物上市体现,而晶泰目前收入仍以解决方案为主,需拓展至生产端或分成模式,以提升盈利可持续性。
药明康德需从规模到技术跃迁:传统CRDMO模式增长见顶,需通过AI、自动化等技术降本增效(如布局新加坡机器人生产基地),抵御低价竞争。
行业的螺旋式演进
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本质要求“蛋与鸡”的循环共生:技术突破需要规模化验证,而规模化收益又为新技术提供资金支持。晶泰与药明康德的对比显示,单一模式难以通吃未来——
技术型企业需在商业化落地上加速,避免沦为“空中楼阁”;
规模化巨头则需打破路径依赖,以技术升级巩固护城河。
最终,谁能更好地平衡两者,谁就能在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