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平潭为什么叫平潭?央视正式解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平潭为什么叫平潭?央视正式解读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fznews.com.cn/node/21729/20240324/1711281300000.shtml

平潭,这座位于福建沿海的海岛,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到明清时期的海防重镇,再到如今的国际旅游岛,平潭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和自然风光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考古记

平潭壳丘头遗址是目前台湾海峡西岸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该遗址分布范围约1万平方米,考古队先后两次发掘,清理出21个贝壳堆积坑和1座墓葬,出土了200多件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以及数以千计的陶片标本。经碳-14年代测定,壳丘头遗址年代距今5500至6500年。

平潭先民选择岛上背风向阳坡地作为居住点,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出土石器的锐利、陶器纹饰的繁丽、贝壳上的原始雕琢,无不勾勒出平潭海洋文明的早期样态。

在后续的考古发掘中,平潭又发现了东花丘、榕山、龟山等遗址,它们与壳丘头遗址共同构成了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范雪春的考古团队一直在探索平潭与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之间的关系。当今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南岛语族的发祥地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2017年,中国首个国际性南岛语族考古研究机构“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在平潭成立。平潭岛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大自然的馈赠,见证着人类海洋文明的发端和发展。

历史记

平潭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海防史。正如《平潭县志》中对平潭战略地位的描述:“内而襟带浙粤,外而控制台澎。平潭定,东南半壁之海无不定矣。”

自明代开始,海上危机四伏,海防随之发展。到明清年间,平潭成为海防要塞。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朝廷析海坛岛以及周边的九个岛,设置平潭海防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实行了戍兵换班制度。在历次重大事件发生时,海坛镇水师都渡海平乱。正是这批水师的到来,庇护了台湾百姓的生产生活。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詹功显临危受命调任澎湖协水师副将,为澎湖地区最高军事武官。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詹功显指挥的澎湖防御战取得了胜利,书写了一首“抗英保台海”的爱国史诗。道光皇帝为表彰他的军功,御笔亲题“老臣为国”匾牌。

地处福建海疆最前沿的海坛镇水师,戍台官兵的人数情况难作准确统计,据史料记载,清朝治台期间,累计戍台近七十批次,赴台的海坛镇将士多达八万之众,平潭军民为保卫台湾岛安全做出了重大牺牲。数百年来,平潭历经许多战事,名将贤才辈出,涌现出八位提督,十二位总兵。

海防史绩卓越,先贤风范昭人。在中国海坛海防博物馆里,一件件文物静静地讲述着平潭波澜壮阔的海防历史。英雄虽已远去,精武忠魂却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平潭人。

民俗记

1958年,电影《小刀会》剧组专程到平潭学习藤牌操的招式,电影将平潭藤牌操首次展现于世人面前。2018年,平潭藤牌操传承基地成立。

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东南沿海一带倭寇作乱,抗倭名将戚继光受命来到福建。戚继光操练的“鸳鸯阵”中,藤牌手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而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则照应周边的藤牌手和狼筅手。“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换灵活,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之后,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对倭作战,每战皆捷。

戚继光入驻平潭后,藤牌兵向乡勇传授作战阵法以抗击倭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平潭藤牌操。平潭藤牌操的特色是通过表演队形,展现中国古代水师的著名阵法。

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藤牌操代表性传承人黄水华说:“藤牌操虽然属于传统体操类,但它的最大特点是武术格斗的气氛,刀棍剑戟,火花飞溅,呐喊声锣鼓冲天,堪称‘中国军事第一操’。”

2018年,中国藤牌操传承基地成立。藤牌操破除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旧门规,广招传人。在老一辈悉心指导下,年轻一辈积极学习和传承,为藤牌操队伍补充了新鲜的血液。

藤牌操如同平潭人的精神图腾,乐观向上,英勇无畏,蕴含着平潭人不惧苦难的勇气,也抒发着平潭人对美好生活的礼赞。

戏曲记

词明戏原名“高腔”,由于最初时不用管弦伴奏,强调唱明台词,故称为“词明”。相传词明戏肇始于明末清初,浙江余姚词明戏艺人流落于此,衣钵相传,保留到了今天。

为丰富词明戏的舞台表现形式,平潭词明戏班引入了观众喜闻乐见的泉州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方式。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每个提线木偶身上设置16至30余条纤细的提线,表演者用灵动的指尖与纤细的提线,让木偶的动作活灵活现,丰富了词明戏的表演细节。

平潭词明戏传人林文远说,平潭词明戏是用木偶来表演,用词明戏的曲调来演唱。

在第二届平潭“霞海文化节”上,林文远和他的伙伴们演出了词明戏经典剧目《打八仙》中的唱段《偷桃》,古老剧种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深深打动了观众。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叶明生表示,词明戏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在福建戏剧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文化价值,是福建省的珍稀剧种。

传承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平潭贝雕工艺厂的产品在广州商品交易会展销,一幅贝雕国际象棋风靡会场,备受欢迎,这是属于平潭贝雕技艺的高光时刻。

四面环海的平潭,是一个贝壳的王国。据《平潭县志》记载,平潭有贝类一百多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平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贝”文化。而把贝文化打造成贝产业,靠的是一代代平潭人的艰辛付出。

1959年,平潭创办了全省第一家贝壳工艺厂。时任贝壳工艺厂厂长的林国钦利用丰富的贝壳研究出贝雕工艺。鼎盛时期,平潭贝雕从业人数达千人。

平潭贝雕因材施艺,依势取形,创造出拼贴法、浮堆法、坯模法、和镂空透雕法等工艺,生产出5大类200多个贝雕品种。形态各异的贝壳在贝雕艺人的手里,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对于老一代贝雕艺人而言,贝雕承载着他们的青春与记忆。而新一代艺人的匠心坚守,让平潭贝雕以自己独特的姿态,走上了复兴与发展之路。

在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贝雕代表性传承人詹胜看来,传统工艺的价值,不仅在于厚重的文化艺术,更是要有与时俱进、融入生活的亲和力。为此,他不断提升根据贝壳色彩进行构思的立体工艺,逐渐形成平潭贝雕艺术极具魅力的雕刻技法。

近年来,詹胜的贝雕作品《活蟹》,表现的是平潭的金鲟,栩栩如生,意蕴悠远。这幅作品在福建省文化产业金砖国家(俄罗斯)展览会上,引起了业界惊叹,让平潭贝雕声誉再起。

为了传承贝雕艺术,平潭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贝雕融入校园文化。平潭城关小学贝艺工坊制作的作品,小有名气。

大海的绮丽,赋予平潭贝雕无穷的魅力,而传承至今的精工思想和创新精神,已融入了平潭人锐意进取的坚实脚步中。

当代记

每年夏天,平潭海域都会出现“蓝眼泪”的奇观。每到这时,平潭绵长的海岸线变成了晶莹的蓝色,好像星空坠入了大海,梦幻而又浪漫。这种由浮游荧光生物形成的神奇景观,掀起了平潭的旅游热潮。

而真正让平潭海岛誉享誉国内外的,是遍布全岛的海蚀地貌奇观。平潭花岗岩海蚀地貌因数量多,规模大,形象逼真,布局巧妙,被前来考察的中外专家们称为世界罕见的海蚀地貌博物馆,平潭因此赢得了“海蚀地貌甲天下”的声名。

随着平潭地质公园正式获批国家级地质公园,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让平潭拥有发展旅游的广阔空间。2016年,《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平潭一跃成为继海南岛之后,中国第二个国际旅游岛。

借助旅游带来的发展,以及传统渔业和海运的升级改造,勇于开拓的平潭人经营着1000多艘运输船舶,总运力占全国近20%,平潭人正以海洋的胸怀走向世界。神秘的海洋在平潭人眼中是风景,也是资源。它所展现的,正是平潭人与海洋互为交织,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

古韵悠扬,激越高亢的词明戏牵动着平潭人的乡愁记忆,豪情万丈,虎虎生威的藤牌操,铭记着平潭人的英雄荣光。海浪之间,烽火狼烟,书写下平潭海防历史的沧桑往事。贝壳之上,匠心独运,雕刻出平潭产业发展的美好明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