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郭永来:我用麻杏石甘汤的经验
老中医郭永来:我用麻杏石甘汤的经验
麻杏石甘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本文通过两个临床案例,详细介绍了老中医郭永来运用麻杏石甘汤的宝贵经验,并结合经典医籍和名家经验,深入阐述了该方剂的适应症、方解和临床应用要点。
2005年,我在岸堤,一公姓老人,男,年60多岁,初病时颇似外感,低热,头微痛而不重,稍有咳喘,主要症状就是这三项。在本村卫生所,医生按外感治,挂“吊瓶”3天,无效。来找我诊疗时,体温在37.5℃左右,除脉滑数,肺中有少许喘鸣音而外,其他无异常。我改用先锋霉素,又静点3天,仍无效。患者自己提出要去县医院检查,县医院也没有查出其他原因,劝其住院观察治疗。住院15天,病情始终如此,没好,也没转重(这也算是一个奇怪病例)。于是患者自动出院,每日服一些消炎止咳药而已。
时在中秋节前,他到药房来买药,我问:你病好了没有?回答说:病情仍如旧。我劝其服中药,为之开麻杏石甘汤:麻黄10g,杏仁10g,生石膏50g,甘草10g。5剂。
因我中秋节回家,嘱其服后如无副作用,就一直服完,如有副作用,则停药或打电话问我。
半月后再见时,他喜曰:药服完即愈。
春节时,我回家过年,原来的邻居郭某之妻黄某来我家请我诊疗。其证同公姓老人,而症状更轻,喘也不太明显,已治半年不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药品五花八门,总不见效。自己怀疑癌症,到临沂去检查,CT、核磁共振都做了,光检查费就花了五百多元,仍查不出有什么大病。
诊其脉滑数,视其舌尖红,观其胸,呼吸起伏,似有微喘。问:喘吗?答曰:自己感觉胸中憋闷而且烦热,时有心慌,不知是不是喘。
因有上例经验,径用上方,2剂病愈过半,4剂脱然。
作者按语:据方剂书所论,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治热郁于肺,发热口渴,咳逆气喘,甚则鼻翼扇动,苔黄,脉滑数等。近人常用此方治肺炎高热伴咳喘、小儿麻疹合并肺炎(中医称疹毒内陷)、燥疫白喉初起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病人,以前虽得过外感,但早已忘记了。又因为此时没有明显的发热症状,或症状不太典型,所以往往易于忽略(如案2)。但如果医者能够审查细微,还是能做出正确诊断的。
麻杏石甘汤历来也有争论,有认为此方所治应以病人有“大热”为是,如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就直接改为“无汗而喘,大热者”。
观《伤寒论》原文63条和162条:“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似以病人喘而“无大热”者为主证。
王泰林说:(此方)“用麻黄是开达肺气,不是发汗之谓。重用石膏,急清肺热以存阴。热清喘定,汗即不出而阳亦不亡矣。且病喘者,虽服麻黄而不作汗。古有明训,则麻黄乃治喘之要药,寒则佐桂枝以温之,热则加石膏以清之,正不必执有汗无汗也。”(《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本方所治乃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气不得宣通,郁而化热所致的喘咳,或自觉有喘憋感,而脉滑数,舌红(有的患者只是舌的两边或舌尖红赤),至于有无发热或热的高低,有汗无汗,则都可以用之。
我的临床经验:
无汗而喘者,为热闭于肺,石膏可三倍于麻黄;
汗出而喘者,为热壅于肺,宜重用石膏,可五倍于麻黄。
此方中甘草的用量,据蒲辅周先生的经验,须与麻黄相等,少则麻黄发散力过大,多则牵涉麻黄的力量,处方时可注意之。
本方与麻黄汤的麻黄配桂枝治风寒咳喘,虽药仅一味之差,但有表里寒热之不同。
《伤寒论》中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也有汗出而喘的症状,但该方所治乃是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又得了“桂枝证”,为了照顾“宿病”而设,故易于鉴别。
还有小青龙汤,也治喘咳,是“外受风寒,内有痰饮”之证。痰多为水样痰,清稀而量多,治宜温化,不可混用。详细鉴别,俱有专书在,此处不多赘。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根据个人自身症状做辩证加减开方,切不可盲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