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星宿”与“十二星座”的东西方天文学对话
“二十八星宿”与“十二星座”的东西方天文学对话
“二十八星宿”与“十二星座”是东西方天文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人类对星空的观察和理解,也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在上一期内容中,我们简单谈了“二月二 龙抬头”的由来以及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星宿”。那么,您知道“二十八星宿”和西方“十二星座”的关系吗?
在上古时期,我们的先民仰望苍穹,通过长期的观测,发现苍茫太空中的璀璨群星,大多是相对位置固定的恒星,于是便将这耿耿星河划分为四方,分别命名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与北方玄武,每个方向各包含7个星区,这就是所谓的“二十八星宿”。我们的古人将“二十八星宿”作为观测天体运动的坐标,尤其是重点观测太阳、月亮以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从而准确掌握春夏秋冬、四时寒暑的时节变化,以便顺应天时,有效地地指导生产。
在古代巴比伦、印度以及阿拉伯天文学中,也有类似的“二十八星宿”。国内外学术界,大多认为“二十八星宿”起源于中国。
“二十八星宿”“东方苍龙七宿”的“龙心”,由三颗恒星组成,其中第二颗“大火星”,是商人的主要祭祀星辰,甲骨文中有相关记载。这颗作为“东方苍龙七宿”“龙心”的“大火星”,在中国古代的占星术中被看做是帝王之星。“大火星”,也是古代波斯的“四大王星”之一。在1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拜耳(1572—1625)的恒星命名法中,“大火星”属于“天蝎座”,因此被称做“蝎子的心脏”。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往及交融从未停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就像我们的“二十八星宿”向西传播,西方的“十二星座”也同样传入我国。在公元六世纪的隋代,“十二星座”的有关知识随着佛经进入我国。
宋代,人文鼎盛,“十二星座”在当时广为流传。其中,士大夫阶层更是热衷。当时的社会有一个普遍现象,宋人对“摩羯座”的命运不看好。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贡献巨大。他本人对“十二星座”也深有研究。苏东坡出生于公元1037年1月8日,恰好属于“摩羯座”。为此,他本人也是经常慨叹:自己命运多舛,一生磨难,是因为“摩羯座”的命格不好啊!
苏东坡的仕途虽然不顺,但他在文学上的贡献,煊赫古今,万世流芳。“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东坡对于“摩羯座”命运的慨叹,只是苏学士用来调节身心的一种自嘲、自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