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 道”恶性杂草“鬼针草”,乡野常见,大家都在用却不认识它
“霸 道”恶性杂草“鬼针草”,乡野常见,大家都在用却不认识它
鬼针草,这种看似平凡的恶性野草,却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和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它不仅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承载着许多引人入胜的药材趣味故事。通过深入了解和认知鬼针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鬼针草”这一神奇植物,还能从中汲取到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鬼针草”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桔梗目菊科管状花亚科向日葵族鬼针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俗称或者别称有“三叶鬼针草”“吓钳草”(蟹钳草)“对叉草”“粘人草”(粘人籽)“一包针”(引线包)“豆渣草”(豆渣菜),“盲肠草”“老娃叉”“毛针子”“老鸦草”“鬼黄花”“婆婆针”“铁包针”“狼把草”或者“金盏银盘”(金盏银盆,金杯银盏)等。
属于菊科鬼针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鬼针草”的地上植株茎是直立的,高30-100厘米,钝四棱形,无毛或上部被极稀疏的柔毛。“鬼针草”的叶片对生,呈羽状复叶,边缘有锯齿。茎下部叶较小,3裂或不分裂,通常在开花前就枯死了。中部叶长出无翅的柄,很少呈羽状复叶,叶长23㎝,宽12㎝,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者阔楔形,有时偏斜不对称,柄短叶缘有锯齿,顶生叶片较大。
“鬼针草”的花序为头状花序,总苞基部有短柔毛,条匙形,上宽下狭。开花时长34毫米。无舌状花,花瓣为白色,盘花筒状黄色,冠檐5裂。“鬼针草”花期8-9月,果期9-11月。果子成熟时为黑色,线形,有棱。体表有稀疏瘤突或者刚毛,顶端有芒刺34个,有倒刺毛。鬼针草适应性广,耐旱力较强,喜长于温暖湿润的气候区,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壤及黏土壤土为宜。
鬼针草常生于村旁、路边及荒地中,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即使其他植物难以生长发育的地带,鬼针草一样会生长得十分健壮。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还有侵占其他植物生存空间的优势,是农田之中“臭 名 昭著”的“霸 道”恶性杂草。鬼针草的繁殖方式主要是种子繁殖。其瘦果黑色,条形,略扁,具棱,顶端芒刺3-4枚,长1.5-2.5毫米,具倒刺毛。这些芒刺使鬼针草能够轻易粘附在人或动物身上,从而实现远距离传播。此外,鬼针草每朵小花的花柱基部均有圆筒状的蜜腺环绕,可吸引访花昆虫,有助于异交传粉。所以鬼针草也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这也是它的生存优点。野生鬼针草有“白花鬼针草”“小花鬼针草”“鬼针草”(原变种)之分。
《中国植物志》中载“鬼针草”:为民间常用草药,有清热解毒,散瘀活血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急性阑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胃肠炎,风湿关节疼痛,疟疾。外用治疮疖,毒蛇咬伤,跌打肿痛。所以,鬼针草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等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鬼针草还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的肿痛等病症。《中药大辞典》中载“鬼针草”:清热解毒,养阴敛汗。主治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肠炎,痢疾,肝炎,泌尿系统感染,肺结核盗汗,闭经。外用治疖肿,湿疹,皮癣。《本草拾遗》中载鬼针草: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绞汁服之。《本草推陈》中载鬼针草:解热解毒,治咽喉肿痛,阑尾炎,肠炎下痴,噎隔反胃,贲门痉挛,食道扩张等症。此外鬼针草还具有镇静、镇痛作用。比如“金盏银盘”(鬼针草)与三叉苦,野菊花,岗梅(秆星树)等入药,成为三九感冒灵颗粒剂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古时候,在偏远的荒野山村有一个名叫田乐的布衣臣民。他常因饮食不规律而引起肠胃不适,但并未引起他的足够重视。一天,田乐外出回来,衣服上扎满了鬼针草的种子。妻子将种子撒落在屋前的空地上。次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空地上竞然长满了鬼针草,并开出了白色的小花。田乐的女儿就用这些小白花泡水喝,竟意外地缓解了父亲的肠胃疼痛。从此,鬼针草的名字与药用功效就在民间传开了。
古时候,在一座山的山脚下有个小村子。村子里居住着一户人家:阿虎母子。阿虎娶妻李氏,温柔贤惠知书达礼,但婆婆却处处刁难她。传统难处的婆媳关系,依然在她们的婆媳身上发生。一次,李氏在挑水时被孩童撞倒,流产了。婆婆不以为然,却更加刁难媳妇,甚至在大年三十晚上还责骂媳妇李氏是“扫把星”。也许是上天听不得这样恶毒的话,对婆婆进行一次“惩罚”。待婆婆骂完媳妇之后就变成了一棵植物,这种植物的种子是黑色,形如绣花针,喜欢扎人,人称婆婆针,也叫作鬼圪针。“婆婆针”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鬼针草,这种看似平凡的恶性野草,却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和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它不仅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承载着许多引人入胜的药材趣味故事。通过深入了解和认知鬼针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鬼针草”这一神奇植物,还能从中汲取到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