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教授董上德解读岭南大儒黄佐:一位被低估的文化巨匠
中大教授董上德解读岭南大儒黄佐:一位被低估的文化巨匠
2月9日,春节后香山书院首度开讲,邀请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为书友们开启“遇见先贤”重磅系列课程之黄佐篇,首讲《黄佐的人生经历与正德、嘉靖朝历史的变迁》,从时代的宏观角度,讲述了黄佐的人生变迁、治学人生,以及他与正德、嘉靖朝历史的紧密联系。
中大教授董上德带来《黄佐的人生经历与正德、嘉靖朝历史的变迁》讲座。记者 孙俊军 摄
“这是我第一次讲黄佐,更是第一次回到黄佐的家乡‘香山’讲黄佐。”在这场讲座中,董上德为香山文脉研究注入了新视角,让大家从时代宏观角度看到了一个“立体”的黄佐,也发现了岭南文化的深层魅力。
讲座中,书友们了解了黄佐不为人知的诸多方面。黄佐一生作品颇丰,但因为多为学术专著,流通性弱,使得他鲜有著作成为流传广远的大众读物。然而,正是这些学术著作,构筑了黄佐作为一代文化巨匠的坚实基础。此外,黄佐本人涉猎太广,经学、方志、教育均有建树,反而模糊了公众认知。但正是这种跨界特质,让他成为明代岭南罕见的通才。相较专注哲学的陈白沙,他更像一位躬身入世的“文化工程师”。
黄佐(1490年-1566年),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仁厚坊(今中山市)石岐人,祖籍江西瑞州府高安县(今江西高安市),被认为是继丘濬、陈献章之后,岭南儒学的又一位集大成者。正德五年(1510),他通过科举考取解元,正德十五年(1520)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广西提学佥事、南京国子监祭酒等职。除了仕途上的成就,黄佐还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包括《广东通志》《泰泉集》《乐典》《广州人物志》《香山志》《广西通志》《罗浮山志》《泰泉乡礼》等,内容涵括经、史、子、集,可谓著述等身。
然而,相较于其他岭南著名学者,黄佐较少被后人提及。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完成《“香山文脉”丛书·黄佐卷》一书的编选并撰写长篇前言,梳理和推介黄佐的著述及生平经历。至此,这样一位被今人“低估”了的岭南大儒得以“再现”世人眼前。
董上德表示,黄佐的研究领域广博,五讲可以涵盖的内容很多。在其后的讲座中,他将从《黄佐散文的特色与成就》《黄佐诗歌的情调与意境》《黄佐心目中的“广州人物”》《黄佐的理学及其与王阳明交往的意义》,多个角度为中山读者拨开历史尘埃,回归明代的历史场景,以黄佐及其家族为个案,重新审视一个岭南人在明代历史舞台上的角色和贡献,脱呈出香山先贤的模样。
在构建课程内容时,董上德以黄佐的文学、经学和时代关联为三大核心框架,用“以小见大”的叙事,串联起庞杂的学术体系,在生动的细节中为书友呈现黄佐的多维形象。在董上德看来,黄佐既是治学严谨的经学家,也是心系家国的实践者。他关注社会现实,著书立说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改良。这种“经世致用”的精神,至今仍有启示意义。而这也成为首讲黄佐的意义所在。
中大教授董上德讲解黄佐的人生变迁与治学人生。记者 孙俊军 摄
在黄佐系列讲座开讲的第一讲后,中山日报记者对董上德教授进行了专访。
董上德教授评价黄佐是明代岭南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其留下的大量著作和精彩深刻的见解,足以证明其学术价值。黄佐虽生于香山,但求学足迹遍布多地。他对香山文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中对香山的描绘和对岭南风物的描写,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岭南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他对家乡香山的独特认知。他对祖籍的自觉意识非常强烈,这种情感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董上德教授提到,黄佐是一位“斜杠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很有见解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个很关心政治,对社会、政治和历史有担当的人,他对现实怀着深切的关怀,以及对社会弊端有着清醒的认知和判断。他所撰写的众多书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社会不断改良改善。
黄佐给我们的启迪是,一个人不能脱离时代,应该观察时代、融入社会,不然即便成为大学者也难以形成气候。另外,他带给现代人的启示,还要有定海神针般的自觉,不受歪风邪气影响,做好自己并清楚自己所做之事,这种自觉意识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我们现在谈论黄佐,正是想在先贤身上汲取正能量,鼓舞我们继续投入社会、融入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