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习,不吃饭,不起来……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时,你会怎么做?
不学习,不吃饭,不起来……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时,你会怎么做?
孩子学习时哭哭啼啼,不肯好好练习钢琴,房间杂乱不愿意打扫等等,面对每天日常的问题,家长着急头疼,忍不住自己动手解决,或者直接给孩子下命令、出解决方案。这让孩子少了选择和思考,而作者选择放弃一颗控制的心,倾听孩子,尽量选择用描述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引导她解决问题,这自然也少不了成长路上不断的练习。
三种常见的教育方式
分享几个在小乐小学阶段碰到的小故事:
一次作者在学校帮忙,乐乐一份卷子没有及时清掉。数学老师当着作者的面责问她,作者有些心疼,知道她没及时清的原因,急着帮她解释。当场被老师严厉制止,告诉她,她需要听乐乐解释。
小乐早上练钢琴,对作者说:“妈妈,我能不能先弹曲子,再弹手指练习。”作者说:“不行,一定要先做好手指练习。”小乐委屈地哦了一声,无奈地坐回她的位置。
晚上接到同学妈妈的电话,问小主持报名的事。小乐忘了告诉作者,作者看了报名表,心想“如果报名,以后要周日上课”,于是直接对小乐说不报了吧。
乐乐的一幅作品入选“书法报”桂林赛区的比赛,入选是好事,但比赛在桂林,安排的赛程来回四天,费用不菲,孩子参赛需要近3千,还不包括来回路费,家长陪同又要差不多2000,实在是难以承受。
作者把这些实际做法归纳为解决型、命令型和建议型。
“解决型”
是家长替孩子直接解决问题。比如在学校中急着帮小乐向老师解释就是,内心往往想如果能自己做就宁愿都自己做,在孩子越小时越容易发生,因为孩子小非常无助,家长天然是孩子的保护伞,有一颗强烈的保护心,真是“含在嘴里都怕化了”。
在“解决型”中因为家长帮孩子直接解决问题,亲子关系前期还不错,不太会引起冲突,但面临的困境是过于保护,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比如小乐很小时,家里老担心她苹果咬不动,会把苹果削好皮,切成小块再给孩子吃,孩子吃得很方便,但没想到孩子吃得过于精细,牙齿咀嚼太少,反而变弱了。
“命令型”
是家长命令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解决问题。“解决型”是家长自己上,问题不用过孩子,而“命令型”相对“进步”的一点是让孩子上。家长认为孩子的事要自己做,但解决方法由我说了算,孩子不需要选择也不需要思考,比如钢琴练习时必须先弹手指练习。
“命令型”有一部分是“解决型”的延续,因为在孩子更小时直接替孩子解决问题,等孩子慢慢长大,需要学习和处理的变多,发现很多问题自己直接解决不了,只能让孩子完成。你看苹果能削好皮切好块给孩子,但弹钢琴不懂,只能让孩子练习,于是命令多了起来。
相比“解决型”,在“命令型”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容易起冲突,命令代表的是家长的权威,权威如果没有达到目标要求,家长面子过不去,很容易通过惩罚的方式来保持权威;二是容易忽略孩子的承受能力,家长认为是孩子的责任,不考虑孩子所处阶段,直接下命令。孩子有可能害怕,不敢和家长沟通,就用撒谎的方式逃避问题,还有可能是反抗。
本质上“解决型”和“命令型”都是控制型,即常说的“家长式”教育,体现的是家长的权威和保护,这让孩子在行动上都缺少选择和思考,以至出现不好的后果时,孩子很容易将责任推给家长,因为都是家长做的决定。
“建议型”
为了避免直接控制,选择给孩子提建议,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建议型”的问题隐蔽性强,家长以为自己开明,在让孩子选择,但孩子经常会首先选择家长的建议,因为这对孩子是最省力的方案。
比如乐妈在听到小乐抱怨弹的曲子难听时,就给小乐建议:“那你可以自己和Z老师说,能不能换一首好听点又能达到练习效果的曲子呀!”,孩子就懒得思考,是不是只有这一种方式?而如果和老师沟通出现问题,又可以推托到妈妈说的,避免了承担责任。
家长为什么会频繁采用控制型教育方式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孩子都存在着缺少选择、思考,也无法通过行动去学习承担责任,那家长们为什么还会频繁地采用类似处理方式呢?
首先存在人的生物本能。人希望能掌控一切,内心才会有安全感。大脑的第一性原理是要“节能”,如果缺少控制,和自己的预期不一致,人就容易拧巴,会消耗更多的能量,这是大脑不想看到的。
放在家长上尤甚,家长天生具有保护孩子的本能,从刚出生就容易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的一举一动,每一小步、每一小口,都希望在眼皮下发生,能保证孩子是安全的,否则就容易紧张。一位家长朋友的分享很清楚地表达了父母的心:“我有时会忍不住给孩子一些建议,回想一下,这些建议没有一个是孩子问我要的。都是我忍不住说出来的。我为什么会忍不住给建议?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我自己的内心不够稳定,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首先就会有点紧张,好像小时候遇到困难但又没有大人帮助的自己。”
其次认为给孩子答案是最好的方法。家长们急着想给孩子答案,想的是节省时间,能学习更多的知识,认为更有效率。人们往往关注时间上的效率,却忽略长期的效能。一只母鸡每天都能下一个金蛋,可当主人急不可待地剖开母鸡的肚子,想从中掏取更多的金蛋,却不曾想死去的母鸡再也无法带来金蛋。
我们忽略了在成长路上到底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什么?是知识的答案吗?在 2050 大会上,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分享了一个案例,孩子们从提出想骑自行车去逛村子,到实现目标整整花了八个多月。
换成通常的想法,公益活动不就是通过捐赠的手段,给孩子买自行车实现目标就好了,但并不是,孩子们想找捐赠,引导他们去网上找资源,一条路失败了再换一条路,最后是找到废弃的旧车子,学习组装,把多辆旧车拼成一辆能骑的车而达成。谁又能说这些不是学习呢?
我们以为学习知识只是学习要记忆的内容,考试要用的知识,却忽略发现的过程是最好的学习。正如皮亚杰所说:“每次你把孩子们本来能自己发现的事物告诉了他们,你就阻碍了他们自己去发现,阻碍了他们通过同化和顺应去构建知识的过程。”
还有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压力。因为我们的家庭、身边社会对孩子的处理方式都是如此,我们认为控制和建议等都是合理的,也就习以为常。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没有好的学习榜样,就会沿用粗暴的方式,说教、命令、责备、惩罚等等,因为简单。
“马上把屋子打扫干净,否则不在原处的东西我就全都扔了。”
“我数三下,再不穿好衣服,你就自己去上学或呆在家里,我上班可要迟到了,没办法送你。”
有次作者和小乐聊有关自由和放纵的对比:“在一个严格的家庭中,孩子没有任何权利;在一个放纵的家庭,孩子拥有所有的权利;而在合理的家庭中,孩子与父母有平等的权利。”
小乐问:“爸爸,你们是什么样的?”
“你觉得呢?”
小家伙躺在暖暖地被窝里对作者说:“我觉得你们是正常的、健康的父母,不对,你们是不正常的。”
“啊?!为什么?”作者困惑了。
“因为正常的父母是不健康的,所以你们是不正常的。”
作者恍然大悟:“哦,你是说大部分的家长不能给孩子平等和自由,虽然是正常,但是不健康的。”
乐乐说:“对。”
家长们需要跳出世俗对好教育的评价系统,而“你们是不正常的父母”,大概是小乐对作者的最高评价了。
以上种种长期作用造成家长们的行为习惯,而一旦形成习惯,大脑偷懒的机制就又发挥作用,非常难以改变。
不过成长思维不仅告诉每个学生能学习成长,同时也告诉我们每一位家长是可以改变的。首先要思考行为的源头,无论是自己做、命令还是建议,出发点在于家长想要保护孩子的心,希望获得一种稳定和控制感,而这恰恰是来自家长内心的恐惧。
起点是先放下内心的恐惧,并且再次明确自己的教育动机,我们最终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是想要孩子自立,独立解决问题,我们就可以思考什么才是合适的呢?而选择成为一名引导型家长,通过引导让孩子有选择、有思考,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承担起责任来。
具体的方法可以是:
- 尊重孩子,所有的言语和行为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出发,而不认为我是家长就能进行控制;
- 倾听和描述,如果一开始不会描述,先从“嗯”、“哦”、“哦”、“这样啊”开始;
- 听和说的实际行为的重点是代替惩罚和赞赏,这是每个家长需要学会的。
家长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是帮助和促成孩子能面对自己的感受,愿意与家长合作,能在内心从角色中释放出来,看到不一样的自己,最终鼓励孩子走向自立。
引导型教育的实践案例
回到开头小乐参加书法比赛的难题。在当时,对于支持孩子上兴趣班、但经济又并不宽裕的家长来说,有一种歉疚感,想“如果比赛就在本地呢”、“如果报名参赛费用不贵呢?”
但作者回顾参加兴趣班的初衷,学习书法并非为了比赛,小乐在书法的练习投入不深,比赛本身“每组入围全国现场总决赛的选手均可获奖,每组按1:2:1的比例设金奖、银奖、铜奖三个等级”,有点娱乐性质,结合家庭的经济基础、投入时间来看都并非必要。
对话发生在晚上散步时。
“乐乐,书法比赛的事你是不是要和爸爸谈谈?”
“嗯,爸爸,我想去参加比赛的。”
“很想去参加比赛。”
“嗯。”
“你知道比赛是什么样的吗?”
“我不知道,我想先玩了。”乐乐想溜冰了。
“好的,你先玩吧。”
中断了好久,等乐乐玩过瘾溜冰结束后我们再继续。
我:“去比赛是不是可以去玩了?”
乐:“是的,是去桂林哎。”
我:“可惜我不能去。”
乐:“爸爸,你为什么不能去啊?”
我:“爸爸还要上班啊。”
乐:“能不能请假的?”
我:“不行啊,8月份我们还要去马来西亚,请不了那么多假。想不想和爸爸一起出去玩的?”
乐:“想的。”
我:“那要不到时我们自己去玩吧。”
乐:“好的,那还有比赛呀。”
我:“是不是所有的比赛我们都要参加的?”
乐:“不是的。”
我:“这次的比赛很远的。”
乐:“桂林在哪里的?”
我:“在广西,咯咯鸡的肚子下面。”
乐:“我知道了,那是很远的。”
我:“是呀,还要好多天。你还有其他课要上,要不这次我们就不去了吧?”
乐:“好的。”
就这样,完了。乐妈问我:“你怎么这么容易就说服了呢?”
说容易很容易,说不容易也不容易,作者想了挺久,一直到开聊前,其实也不知该怎么说。
但作者认为真正起作用的是放弃了控制,没有选择不告诉小乐、或者粗暴地告诉她比赛太贵不要去,而是用聊天的方式讨论这个话题,并选择倾听和描述的方法。
接纳孩子,认可参加比赛是高兴的,也是想去的;对话中始终保持耐心,再怎么急,小家伙玩更重要,别急着想把事情和她一五一十地说完搞定;最后在关键的谈话中没有说教,描述所看到的,“爸爸上班不能和你们一起去”,“去桂林比赛很远”,“要很多天,你还有其他课要上”,我只是在和小乐聊天的过程中描述事情。最后的结果,说实话,也给作者带来了惊喜。
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放弃控制、审视自己的教育动机、尊重孩子、通过不断练习去改变习惯,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这是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家长应该做的。
放弃控制,和孩子沟通时,做到真正的尊重和平等。你可以吗?
作为父母,也许你也有很多「都是为了你好」的想法,由此,孩子越出问题,越无法做到,你会越焦虑。怎么破解这个困局?怎么从根上提升整个家庭的亲密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