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影响孩子学习表现的关键因素
情绪——影响孩子学习表现的关键因素
情绪对孩子学习表现的影响有多大?校长如何通过阅读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如何构建贯通式、阶梯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秀教师有哪些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中"知行不一"的问题如何解决?《教育家》2024年5月第2期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这些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情绪——影响孩子学习表现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动力、自信心和兴趣,使他们变得被动和厌倦学习;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记忆力,让孩子更容易记住所学内容,消极的情绪则会对记忆力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记忆力下降;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提高学习效果,消极的情绪则会导致皮质醇的分泌增加,这种应激激素的释放会对大脑造成损害,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可见,教育者能否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情绪价值,不仅影响着孩子的幸福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学习。但是,在学习这件事上,绝大多数教育者往往忽略了孩子对情绪价值的需求。本期“专题报道”,《教育家》邀请专家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角度,剖析情绪对孩子的学习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并从共鸣型价值、指导型价值、治愈型价值三个维度,来探讨教育者应如何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有效助力他们的学习。
阅读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校长的阅读力是其领导力的体现,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力而言,校长的阅读力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质,体现着一个校长的精神境界与专业品质。校长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须不断提升阅读力,在自身成长为有能力、有智慧、有情怀的学校管理者的同时还能带领全校师生共同阅读,打造阅读共同体。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中小学校长就如何以阅读为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进行探讨。
推动贯通教育,助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我国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构建学段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然而,传统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间仍缺乏有效协调和衔接,不同教育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脱节,创新人才的成长成才路径尚未真正实现畅通。因此,亟待进一步促进大学和中学间的有效衔接与深度合作,推动构建贯通式、阶梯式、一体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行读者樊阳:在语文教学中传递人文力量
一个周末的晚上,师生们围坐在一起,两名学生正就经典著作中的某个问题激烈辩论,坚持着各自对于文本的理解,其他学生也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樊阳人文公益讲坛”上曾经时常出现的场面。作为讲坛创立人,樊阳在这样的碰撞中享受着教育者的快乐。他也身处教学第一线,继续引领学生经由教育遍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中学会理解人、关怀人,逐渐发现自我、探索世界。
何楚涵:以时代眼光,探索打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
“李白是上门女婿”“白居易是一个超级好的饭搭子”“苏东坡倘若在今天,绝对是‘内卷’届的天花板”“月饼最早的时候是军粮”“唐朝人爱吃生鱼片”……课堂上,河北大学90后女教师何楚涵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紧跟时代的发展,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来与其互动,大胆创新课堂形式。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领略文化的魅力。
知行不一,家庭教育失败的重要诱因
近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问向实验室联合发布《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即认知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情绪与行为却无法跟上。
导致家庭教育“知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家长如何尽量做到“知行合一”?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和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