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伟:洞悉加速康复外科时代浪潮的弄潮儿
江志伟:洞悉加速康复外科时代浪潮的弄潮儿
在21世纪,现代外科学有两个重大进展分别是微创外科和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黎介寿院士的指导下,江志伟教授在这两项重大外科进展的国内推广中都做作出了不懈努力,从技术的引进到理念的推广,从临床探索到技术革新,从开展临床研究到参与制定行业指南……可以说,正是黎介寿院士、江志伟教授等专家不懈努力下,才让我国临床外科走进了加速康复外科时代,并让中国外科学逐渐进入了一个变革创新的时代。
启蒙:黎介寿院士的教导薪火相传
1985年,从南京江浦县高级中学毕业的江志伟怀揣着从医的梦想走进了第二军医大学(现海军军医大学),开启了他的学医之路。在本科期间,一场黎介寿教授所做的有关“外科营养学”的报告,让临近毕业的江志伟萌生了做一名外科医生的想法。而黎介寿教授作为杰出的外科学家和外科营养学的奠基人,他风趣的授课、丰富的学识和大师的风范让江志伟决心报考南京军区总医院(现东部战区总医院,以下简称总医院)黎介寿教授的研究生。
江志伟教授与恩师黎介寿院士合影
1991年,本科毕业的江志伟如愿以偿,开始在黎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硕博连读的5年学习。作为一位出色的外科教育学家,黎教授在打牢江志伟外科基础的同时,也不断地把自己的从医心得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江志伟,并让其获益终生:首先,所有临床探索都应以患者为中心,所有的高精尖技术都应是满足患者的需求,减轻患者的痛苦。其次,在临床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不能因循守旧,对待新技术、新理念要用欢迎的态度迎接它,要用认真的态度去应用它,要用创新的态度去发展它。再次,在重视创新的前提下,不仅要重视手术技巧的积累,更要注重外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最后,要重视患者的人文关怀,要以患者为中心,关心患者的身体疼痛和心理健康,做一个有温度的外科医生。
正是在这些教导的指引下,年轻的江志伟不断成长,并在1994年参与了黎院士主导完成的亚洲首例临床小肠移植的研究,攻克了这一临床医学难题。而2007年的一场偶然邂逅,让江志伟与ERAS结下了不解之缘。
引进:ERAS是具有颠覆性的外科学创新
自从现代外科学发展以来,术前禁止进食、术后禁止喝水、用阿片类止痛药缓解疼痛、大量的插管和卧床恢复等操作几成铁律。但实际上,这些“铁律”不仅会对患者的康复造成阻碍,也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患者麻醉药物成瘾的可能。
对此,丹麦的外科医生Henrik Kehlet教授在1997年率先提出一种更科学的患者康复模式,并将其称之为快通道外科(Fast-track surgery),也就是加速康复外科(ERAS)。通过实践这一创新,让当时欧洲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从原来的十多天时间缩短到了四、五天时间。2007年,当江志伟在与欧洲的专家学者进行合作交流时,就敏锐地发现这一变化,并对ERAS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江志伟立即向黎院士进行了汇报,随之在黎院士的支持和指导下,江志伟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进行了我国ERAS临床应用的探索实践工作。通过实践,江志伟发现胃肠癌患者手术完全清醒后每半个小时饮水50ml,非但不会对吻合口产生任何不良影响,反而对患者有益;减少麻醉止痛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头晕等症状的出现;鼓励患者早期下床走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可以说,ERAS的多项“颠覆性”的举措改革,实现了对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甚至行政管理等多环节进行有效整合,优化了外科治疗流程,不但降低了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也减轻了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为了推广这一理念,在2007年,黎介寿院士撰写了我国第一篇有关ERAS内涵的文章,并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同年,江志伟也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的论文,目前该论文被引用次数已超过1900次。同年,在黎院士的指导下,江志伟等人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了“胃癌患者应用ERAS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的论文。在文中,江志伟等人不仅展示了ERAS可以有效减少胃癌患者1/3的术后住院天数的优良成果,还分享了总医院的胃癌ERAS的整套治疗方案,即多模式镇痛、早期下床活动、摆脱鼻胃管减压、合理的液体治疗和鼓励患者早期进食水等5个关键措施。该文不仅是入选国际胃癌ERAS的指南和共识的中国第一篇相关研究,这也是我国目前ERAS呈现星火燎原之势的发端。
实践: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与ERAS“5+1”方案
对外科来说,患者的康复速度与其创伤引起的应激大小成反比,即创伤越大,患者康复速度就越慢,因此寻求创伤更小的手术方式就成为每一代外科人孜孜不倦的追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近代外科的一个重大的进展,它通过3D视野将画面放大10~15倍,而机器人灵活的操纵杆既可以满足人手的灵巧操纵,又减少了手颤抖对操作的影响。这一发明为胃肠道微创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0年,总医院引进了国内的第七台、江苏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了尽早地利用机器人进行胃肠道微创手术,在黎院士的支持下,江志伟远赴香港地区参加了达芬奇手术学习班。学成归来,江志伟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胃癌及结直肠癌微创手术的探索中。最终,江志伟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系列地报道了机器人辅助下的全胃切除术、胃肠道吻合术、食道空肠吻合术,以及经自然腔道的标本取出等创新术式,并实现了该类患者术中出血少于50ml,创伤切口小于5cm的目标。
随后,江志伟就提出了胃肠道手术患者ERAS的“5+1”治疗方案,即以微创外科为基础,再加上多模式止痛、早期进食水、早期下床行动、摆脱各种导管,以及合理的液体治疗。通过该方案,让胃肠癌手术患者的康复时间得以进一步缩短,从初始术后住院时间的平均12天,缩短到现在的5~6天。
随着这些优良探索成果在400多场学术报告中被江志伟不断被展示,ERAS的理念开始被国内更多的专家所关注,并开始进行实践和总结。这一篇篇临床报告为我国ERAS临床规范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广:ERAS已成为我国外科学的国家战略
科技创新的发展往往会经历“15年规律”的法则,即前5年你会孤独前行,无人喝彩的阶段;中间5年,可能会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加入,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在这一阶段可以进行指南和共识的制定;最后的5年,创新将处于蓬勃发展的快速拉升阶段。而我国ERAS的发展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随着越来越多的专家不断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并把成果不断转变成循证的证据。2012年,江志伟联合国内众多专家执笔编写了《结直肠癌手术ERAS的中国专家共识》等多部医学标准,并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加速康复外科学》这一专著。之后,随着ERAS的理念被写入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并被应用到更多的外科领域,ERAS已经重新制定了外科围手术期治疗的新规范。
2015年,已有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应用ERAS理念提升医疗服务品质》的提案。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生健康委)派代表到总院开展调研,并于当年底在杭州成立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ERAS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郑树森院士、赵玉沛院士、黎介寿院士、陈孝平院士、王学浩院士、邱贵兴院士和赫捷院士7位院士牵头,开始在全国全面开展ERAS的推广工作。ERAS的应用也不再局限于胃肠外科,还扩展到妇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心外科等更多外科领域。在2019年和2023年,国家卫健委又多次发文在全国外科系统推广ERAS的成果和理念。
早在2014年,江志伟曾在《医师报》撰文指出:我有一个梦想,希望ERAS能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在今天,经过江教授和全国同道十八年来的不断努力,ERAS终于实现了从点到面,再到国家战略的全面跃升,也让江教授的梦想成真。但江志伟并未满足,现在又开始向一个全新的梦想迈步前行!
梦想:加速康复外科的优化永远在路上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我们医学现代化最新追求。2018年,转业到地方的江志伟来到了江苏省中医院,在这个新的平台,江志伟开启了中西医结合ERAS应用的探索。
7年来,江苏省中医院ERAS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从荣获202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协会科技奖二等奖的“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关键技术”的研究,到四磨汤等传统方剂在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从发明人工智能设备对患者进行阴阳平衡监测,到通过针灸、中药实现患者的阴阳平衡,从符合“君臣佐使”理念的多模式的麻醉方案的探索,到外科患者监护的无线穿戴式设备的创新转化……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临床探索有效助力了我国中西医结合ERAS体系的建立。这些临床技术的应用不仅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也让医院荣获南京市医保局先进集体称号,还被国家卫健委医管中心评为“ERAS助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经典案例。此外,江志伟在加速康复外科的创新实践,也被南京大学商学院撰写为创新教学案例,并荣获2018年中国工商管理的国际最佳商学案例奖。
对于未来,江志伟有个新的梦想——那就是实现黎院士的“无疼痛、无创伤、无应激、无并发症”的目标,让加速康复成为外科患者开向春天的一列“高铁”。对此,江志伟谈到:“我们一定是要以患者为中心,在努力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要做一名知行合一、有工匠精神、有温度的医生。我们也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要拥抱新科技,要用现代科技解读中医药原理。加速康复外科永远在路上,永远值得我们不断地优化,永远地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