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春节习俗话旧
宜昌春节习俗话旧
宜昌,古称夷陵,为湖北近代三大城市之一,地处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区交界点。春节礼俗融汇了东部和西部的地方气息,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以来,各地商贾云集于此,以致春节习俗内外交流,形成了既与各地大致相同但又有地方特点的格局。
本文所述各节,系宜昌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春节习俗之回忆,并曾蒙张建详、顾庆仁、王哲强、郑幸哉、项克涛、曾庆华、陈补、张常武等先生提供资料补充,在此一并说明。
腊八节:腊八粥与佛教渊源
农历十二月即为腊月,腊月初八为腊日。腊日是春节的起点,一般在大寒节气前后。腊月初八日这一天,宜昌城市和乡村家家都要吃“腊八粥”。腊月初八一过,农村各地都要敲响锣鼓,预兆“春到人间”,将要过春节了,谚语“腊鼓鸣,春草生”即是此意。
腊八粥的起源来自佛教。说是这天为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以做粥供佛,后流传于民间相沿成俗,所以腊八粥素为素食。腊八粥多用糯米或配搭籼米,各家酌情选择加红小豆、红枣、白果、莲子、花生、苡仁、杏仁、核桃仁、芝麻等配料合熬成粥,并加上白糖,有的还加桂花和各种蜜饯(蜜樱桃、蜜花红、蜜冬瓜等)而成。头天晚上开始熬粥,次日(腊八)中午成功。全家围坐桌前,摆上一些菜肴,大人喝酒吃粥,小孩则饕餮喝粥,有滋有味。吃腊八粥的习俗在宜昌既盛行又庄重,但是民间只是各家各户悄然进行。比较热闹的还在如慈云寺、古佛寺和地藏庵等庙宇,僧尼们事先走街串户,用钵向民间化缘粥料,到时除自作自食外,还为各施主上门送腊八粥。腊月初八那一天,宜昌佛教居士林亦举办腊八盛会,居士们多是富翁或小康人家之主,善男信女云集于此,聚餐吃粥,别样景观。1937年抗战爆发后,问津腊八粥者逐渐减少。
小年:祭灶与送灶神
在宜昌,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二十三日夜晚,家家户户都要在灶屋里举行祭灶,送灶神上天,称为“送灶”;腊月三十日(月小则为二十九日)夜晚进行祭灶,则是接灶神回家,称为“接灶”。当天还要带猪头“三牲”到土地庙祭“土地”。灶神,又称灶王爷,其大名是“九天司命”,宜昌民间称其为“司命菩萨”,各家各户灶屋有灶王龛专行供奉,有的上书“九天东厨司命之神位”,有的贴灶神像。土地为一方之神,主一乡农事丰歉;司命为一家之神,主全家清靖安泰。所以祭司命比祭土地更显得重要而普遍。
送灶和接灶的仪式是:上供品,燃烛,焚香,烧灶书(又称“灶马”),叩拜。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的供品各户不尽一致,有谷米、黄豆、茶叶、寸长稻草、豆腐等二三盘和灶糖一盘,外加一杯敬茶。奉上灶糖谓之封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上天在玉帝大帝面前不乱讲家中坏事,使其“上天言善事,下地降吉祥”(或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均书于灶王龛两旁,横额上书“实话实说”),遇事多包涵。灶糖形似荸荠,用麦芽糖做成外白内芯为红色玫瑰(有加桂花的)糖,由宜昌各食品糕点铺(俗称斋铺)在小年前赶制上市,
灶糖制作以“吉利祥”、“义贞斋”、“利贞斋”、“聚顺斋”和“郭复兴”等数家最为驰名。腊月三十接灶的供品则改为清酒,其理由是此时灶王爷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就必须用酒招待他;还要放一挂小鞭以示庆祝。至于香甜的灶糖,则已被自家儿童们分食一空了。
灶书(灶马)是用黄表纸以木刻印刷,在街头由儿童趸来零售。小年前各街巷充满“皇钱、灶马”的叫卖声,形成宜昌一景。也有各寺庙为殷实户送上门的。灶书印为两栏,分印出灶王爷上天骑马、下界坐轿的图象,分别在送灶和接灶时焚烧。祭灶礼由家庭主妇主持,无论她们识不识字,祭灶烧灶书时只看图画,分清灶神是骑马还是坐轿,决不会弄错。
“过小年”的日期,宜昌当地人为腊月二十三日,定居本埠的下江人则为二十四日,并有“君三、民四、王八二十五”之说,二十五日过小年是骂那些开妓院的无耻之徒的,其实谁也不会在二十五日过小年。
大年:年前准备与团年饭
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三被称为“大年”。为了过好“大年”,不论大家小户都要作一番年前准备,而且这个准备早在“过小年”前后就已经开始,谓之“忙年”。宜昌有段儿歌形象地唱道:“年来了,是冤家,儿要帽子女要花;公公要肉敬菩萨,婆婆要米打年粑;还有刚过门的小媳妇,也要穿一件新花棉袄回娘家。”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各家各户要忙年,大小商贩也要忙年。前者忙着采购;后者忙着发卖。虽人人皆说“有钱不买腊月货”,但一进入腊月,该买的还是要买,哪管它价格贵贱。
市场繁荣,每日四乡八邻的农民都纷纷拥上街来。他们进城一则来采购年货,再则为带一些土产品到街上兜售,如柏树枝(熏腊肉、做“年宝”用)、泥制烛台和木制九品架(供插9支烛用)、棕草蒲团(供叩拜用)、红亮筐(篾扎纸糊的小灯笼)等。至于要采购回去的,则多半是乡里没有的糖果点心、大小礼品以及年画、春联等,总之是应有尽有,无不满载而归。
宜昌城里写春联的多是些学高才博的老先生、老学究,不乏有前清举人、秀才,一般是家境不甚宽裕,靠此聊作小补家用。上门求书者除城里商家行户、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穷家小户外,更多的是进城赶年货的农民。他们是这种生意的大主顾,而且要求不高,只要能贴得上墙、看得顺眼就行。门上春联多为“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等,横幅多为“迎春接福”、“春到人间”等。此外还写各种年帖,贴在堂屋厅室墙上,如成对的“童言勿忌”和“圣语谨听”;“不忌童言”和“但听圣语”;“天地阴阳”和“百无禁忌”等。有的家庭有金鱼缸则贴上“鱼龙变化”。还有写一个“福”字,将其倒贴,表示“福到了”亦无不可。
门神画一般是木刻彩印,多为本埠制作。贴于门上左右两幅,一为白脸秦叔宝,持锏;一为黑脸尉迟恭,持剑。年画多种多样,彩色精美,多来自沪汉。
那几天,宜昌城里“曹恒泰”、“恒吉泰”、“裕恒发”等烛坊香店生意更是红火,日夜赶制各式蜡烛、神香。春节的香多是红香,还有一种叫“天香”的,足有三尺高、茶杯口粗细。“天香”多由有钱人家购回祭祷诸天菩萨,插在大型香座上,置于天井旁,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三不断香火,一只用完再补一只。
腊月二十五以后,各家各户除了忙着准备桌上的美味佳肴,推汤圆面、打年糕、灌香肠,郊区农户多忙杀年猪、磨豆腐外,还要准备年节期间尤其是正月初几招待来拜年客人的吃食点心,开始炒花生、炒瓜子、炒沙胡豆、炒苕果子、炒苞谷泡、炸麻花、炸麻叶、炸米花等,有的按俗语“七不炒,八不闹,二十九晚上炸“虼蚤'”择时。到腊月二十九或三十还要和面剁馅做包面。上述这些多在晚上进行。那几夜,灶屋内外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往往忙碌到深夜。
“七不吵(非炒),八不闹”还有一说法,即要家庭和睦,平时有什么吵吵闹闹的,到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及以后的年节期间都要克制,讲亲情,切忌吵闹,遂遵“腊月忌尾,正月忌头”之古训。
忙年期间还必须做清洁大扫除,这是每个家庭全年中最彻底最细致的一次。从过小年开始,各家各户室内室外楼上楼下均要进行清扫粉刷,门窗家具冲洗刮刷,俗称之为“打扬尘”。同时还要清洗衣物被垫和鞋袜,日晒被褥。到了腊月二十七八日,老老少少都要在家或是去商办浴池洗大澡。民俗谓之:“二十七洗修禊,二十八洗邋遢”,干干净净过一个好年。
还有一些人由于年前开销大,手边紧张,债务缠身又无法解脱,只好把忙年的事交给家里人做,自己却“忙里偷闲”出外躲藏,不与讨债人见面。宜昌有句顺口溜说这种人:“二十七在着急,二十八在设法,二十九答应'有',三十不见面,初一来拜年”,说得既真切又风趣。宜昌商界常把新年称为“年关”,其原由即此。
除夕:辞年与团年饭
腊月的最后一晚,名为“除夕”,宜昌俗称“大年三十”,是阖家团聚的日子。除夕要展开一系列活动,总名为“辞年”。
除夕之夜正值冬末春初,天黑得早,一般在下午5时许,各家各户大门外门神、春联早已贴好,两盏大红灯笼和用红剪花纸包裹的几束柏枝(称为“年宝”,用柏枝是取“百事顺遂”之意)高高悬挂。堂屋正中一盆木炭火燃得正旺,各种吉祥语年帖布满四壁,屋内一遍红火景象。
“辞年”活动首先的一项仪式是将门前渣滓扫进屋内,再将大门两扇骑缝贴上“开门大发”的红纸帖,依门靠上一块用红纸绕缠的柴棍,称其为“金块财”,然后轻轻拉拢关门。这项仪式叫做“关财门”。
接着便开始“祭祖”。在堂屋正中墙壁的神龛里有“天地君亲师之位”,两旁写有“早晚一炷香”、“晨昏三叩首”对句。神龛前长方形供桌(或两张方桌相拼)上,摆放有香烛和各种供品。中间供品为熟制的全猪(用一个猪头、两只猪蹄和一条猪尾作象征)、全鸡(留鸡尾几根长毛)和全鱼(也有用羊头的),谓之“三牲”。其意猪为丰收,鸡要报晓,鱼是年年有余,表达人们“丰收报晓年年有余”的心愿。供品还有用口大底小杯子扣置的三个饭团,上放窟眼钱(或红纸),插小柏枝,谓之“元宝饭”、“年宝饭”。在烛光闪闪、香烟缭绕中,祭祖仪式开始-鸣鞭、烧纸、敲罄,全家老少依次叩拜,祈祷祝愿。
祭祖仪式结束后还要给扫帚插炷香,敬奉扫帚神一年清扫勤奋之功。赴郊外给已故亲人“送灯”,在坟前烧纸、燃香烛,点上一盏灯或一支烛,让亡人过年。
接着开始“团年”,全家围一大圆桌,欢聚一堂。团年饭自然是一年中难得的丰盛晚宴,桌面上可谓荤素俱全、凉热兼备、蒸炒炖卤各异、鸡鸭鱼肉杂陈。菜的多寡依家境而定,富裕人家多些山珍海味自不待说,贫困的人家也多少能摆出几样好菜。特别是熏鱼、腊肉等地方特色菜,却是不论贫富人家都少不了的主要荤菜。在桌子的中央,家家都要放一炖炉子(后称火锅),下汤菜多是“三圆(丸)子”(即肉丸子或鱼丸子、藕丸子和豆腐丸子),呼其为“元宝”,以求吉利。此外在各种盘菜中,将红萝卜、白萝卜切成颗粒状混炒,谓之“金银豆”;黄花菜配笋丝烹饪,谓之“金银丝”;将笋子烩以肉丝,谓之“节节高”;将腊鱼蒸熟撕片,谓之“富贵有余”。总之,桌面上少不了这几种图吉利的菜。
吃过团年饭,下辈向长辈辞年(磕头),长辈给下辈压岁钱若干。此后全家老小开始围坐火盆前叙家常,亲情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格外融洽。也有去玩麻将、扑克、纸牌(抠经)、花牌、戳牌,或去推牌九、掷骰子、压单双等,纯娱乐或兼赌的。有些“瘾君子”们要去抽点鸦片烟,称之为享受“福寿膏”,并有板有眼地说:“一呼一吸滋味长,半吞半吐气味香。”至于儿童们,以燃鞭、放炮为第一乐事。全家这一夜都不睡觉,谓之“守岁”。小孩坚持不住则多被长辈喊去“挖即是睡觉,和衣而卧或睡得时间短者叫“挖银窖”,蒙头大睡或睡得时间长者叫“挖金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