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溶血性贫血: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而引起的疾病。这种疾病可以表现为急性或慢性,症状包括贫血、黄疸、脾大等。本文将详细介绍溶血性贫血的症状表现、诊断依据、不同类型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
体内红细胞被破坏,红细胞寿命缩短的过程称为溶血。骨髓具有代偿造血能力,当发生溶血未超出骨髓代偿能力时,可无贫血,称为溶血状态;超过骨髓代偿能力时,可出现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根据不同的情况常分为急性与慢性、血管内与血管外、红细胞自身异常与红细胞外部异常三种。急性溶血性贫血可发生四肢腰背部酸痛、头痛、呕吐、寒战,严重者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急性肾衰竭,慢性溶血性贫血时多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感染等情况时可使溶血加重。治疗上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于溶血性贫血引起的并发症应积极对症治疗[1]。
症状表现[1]
- 急性溶血性贫血多为血管内溶血,表现为严重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高热、面色苍白和血红蛋白尿。
- 慢性溶血性贫血多为血管外溶血,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
- 严重者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 慢性溶血过程中,感染等因素可加重溶血,出现溶血危象及再障危象。
诊断依据[1]
依据临床表现,结合血液检查(血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外周血涂片可见有核红细胞或见到破碎畸形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尿液检查(尿血红蛋白阳性、尿含铁血黄素阳性)、骨髓检查(红系增生旺盛、粒细胞与红细胞比例降低或倒置)、肝功检查(游离胆红素升高、尿胆原升高、尿胆红素阴性)可确诊为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有哪些类型[1]?
一、按发病和病情可分为:
- 急性溶血
- 慢性溶血
二、按溶血部位可分为:
- 血管内溶血
- 血管外溶血
三、按病因可分为:
- 红细胞自身异常:
- 红细胞膜异常
- 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
- 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
- 血红素异常
- 红细胞外部异常:
-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 生物因素
- 理化因素
是否具有传染性[1]?
溶血性贫血不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1,2]?
不同发病因素导致的溶血性贫血发病情况不同。先天性溶血性疾病患者中红细胞膜病占43%,血红蛋白病占34%,红细胞酶病占23%。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以东半球和亚热带多见,我国以广西某些地区(15.7%)、海南岛黎族(13.7%)和云南省傣族多见,淮河以北少见。地中海性贫血多见于东南亚、地中海区域、我国西南、华南地区为高发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20-40岁间。
是否可以治愈[1]?
不同病因治愈结果不同,部分可以治愈。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输血或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延缓病情。
是否遗传[1]?
部分病因导致的溶血性贫血可遗传。
是否在医保范围内?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通常在医保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