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首流传千古的残句诗,背后的故事同样精彩
五首流传千古的残句诗,背后的故事同样精彩
在文学创作中,有些诗句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能流传千古,成为经典。这些残句诗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完整保存,但它们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却得以流传至今。本文将为您介绍五首历史上著名的残句诗,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些诗句的魅力。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这句诗,出自《断句》。据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的记载,某日孟浩然在长安参加诗人聚会,在联诗活动中,他吟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顿时让在座的诗人们为之折服。这两句诗通过"微云"、"河汉"、"疏雨"、"梧桐"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淡"字写视觉,"滴"字写听觉,对偶工巧,色彩淡雅,充分展现了孟浩然的写诗功力。
满城风雨近重阳
宋代诗人潘大临的这句诗,出自《残句》。据宋代僧人惠洪《冷斋夜话》记载,潘大临在黄州时生活贫困,一次在重阳节前,他饥肠辘辘地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秋风落叶,灵感突发,写下了"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然而,正当他准备继续创作时,催租人突然敲门,打断了他的创作思路,这句诗也因此成为了一首残句。尽管只有七个字,但这句诗情景交融,写得大气磅礴,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枫落吴江冷
这句诗出自隋唐之际的诗人崔信明。据《旧唐书》记载,崔信明与文人郑世翼在江中偶遇,郑世翼向他索要"枫落吴江冷"这句诗的后续。崔信明兴奋地拿出自己的诗集,但郑世翼读完后却将诗稿扔入江中,这首诗也因此失传,只留下这五个字。这五个字精炼地描绘了吴江由秋入冬的变化,有动有静,有衬有托,有色彩,有温度,有逻辑,有深意,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苏麟的《断句》。据宋人俞文豹《清夜录》记载,范仲淹镇守杭州期间,属下苏麟因未能得到范仲淹的举荐而心生不满,于是写下了这两句诗,暗讽范仲淹只照顾身边的人。范仲淹明白后,提拔了苏麟,这两句诗也因此流传下来。诗中"楼台"、"月"、"花木"、"春"的意象结合得恰到好处,富有诗意和哲理性。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这句诗出自伟人的《七古·游泳》。1917年,青年伟人与同窗好友在湘江畅游时,意气风发地写下这首诗,可惜其他内容都已失传。尽管是残句,但这两句诗所传达出的豪迈、自信之情,依然被收录进《毛主席诗词》中,激励了无数人。
除了上述五句,历史上还有很多著名的残句诗,如北宋苏耆的"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南宋尤袤的"胸中襞积千般事,到得相逢一语无"、清代诗人陈药洲的"早从仙佛参真谛,且向渔樵伴此身"、聊斋《嘉平公子》中的"凄风冷雨满江城"等,都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智慧。
这些残句诗虽然不完整,但它们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却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