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多次出现“鲛人”?人身鱼尾吓坏村民,专家:山海经有记载
南海多次出现“鲛人”?人身鱼尾吓坏村民,专家:山海经有记载
1975年,一位出海的渔民在南海发现了一个令人惊恐的生物:它有着人的上半身和鱼的下半身。这个消息迅速在渔民中传播开来,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这条异闻传开后,很快引起了渔业部门和专家们的注意。且不说渔民看到的生物是不是鲛人,单单是这个物体的怪异性,就值得大家仔细研究。
很快,专家找到渔民,仔细了解了情况。通过沟通,专家心中的疑虑也越来越大。按照村民的描述,那应该是个生物,有人身和鱼尾,跟传说中的鲛人很像。同时又能喷气,可能是哺乳类动物。按照这些线索继续推断,它还真有可能是鲛人。
鲛人这个概念很模糊,我国古书上有相关记载,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谁也没见过鲛人。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晋时期,一个名为干宝的人写了一本书,上面记载了各地的志怪故事。其中关于鲛人的描述虽然比较简单,但也有据可循。干宝在《搜神记》里写道,南海之外有一种叫做鲛人的生物,它们像鱼一样生活在水里,善于织布,而且泪水会变成珠子。
这里说的南海,不是如今的南海这片海域,而是一个叫南海郡的地方。南海郡最早在秦朝设立,后来几经更迭,虽然实际面积有所变化,但是大体位置一直是我国广东广西地带。而南海之外,才是指如今的南海海域。
可干宝的《搜神记》毕竟是志怪小说集,难道传说中的鲛人真的存在?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推断,专家开始跟渔民一起寻找那个物种的踪迹。
经过实地确认,才发现原来所谓的鲛人与他们想象的大相径庭——既不是人首鱼身的怪物,更不是西方传说中的美人鱼,而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儒艮。
儒艮是一种生活在水里的哺乳动物,体表没有鳞片,而是像海象、海狮一样光滑,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上浮到水面换气。除了呼吸时浮在水面,雌性儒艮会在哺乳期间浮在水面上,等到小儒艮学会了换气,雌性儒艮就无需再浮出水面。它的形体与人体多少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以会有人将儒艮错认为人。
另外儒艮在水面哺育小儒艮时,像是人类的女性抱着孩子,所以久而久之,人们便以为儒艮是美人鱼。在我国古代资料中,美人鱼与鲛人是同一类文化产物,所以古人常称其为鲛人。
意识到渔民口中的怪物是憨态可掬的儒艮,大家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其实,这个结果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儒艮本就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中,我国沿海海域发现儒艮是很合理的。打破这个谣言后,又有人陷入沉思,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鲛人,古书上所说的鲛人到底是不是儒艮?
翻开历史资料,关于美人鱼、人鱼与鲛人的资料数不胜数,不只是我国有类似的记载,西方也有关于美人鱼的种种故事。在西方故事中,美人鱼既是美丽动人、美好和爱情的化身,也是妖娆妩媚、迷惑人心的魔鬼。如果抛开文学的修饰,单纯站在学术的角度,其实更多西方人同样认为美人鱼是虚构的生物。如果非要在现实中寻找美人鱼的原型,那很可能就是儒艮。
而在我国史书中,这类的记载更是千奇百怪,如果追根溯源,《山海经》称得上所有传说与故事的源头。《山海经》中曾这样写:陵鱼,有人的面容和手脚,而身体是鱼,常年生活在水中。《山海经》是上古三大奇书之一,以前人们看这本书,大多当作故事书或者神话书来看。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开始发觉,书中的很多内容,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所以如今人们对《山海经》的定义,不再仅仅是神话故事书,而是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如果以新的定义来看,那书中所说的“陵鱼”,或许真的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而关于人鱼、鲛人或美人鱼的记载,还不断的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给这种生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比如1990年,《文汇报》曾报道过一条新闻,表示前苏联考古学家发现过一个奇怪生物的遗骨。这个消息很快引起西方学者的注意,并根据对方提供的线索,果真在索契城外发现了一具3000年前的美人鱼木乃伊。这具木乃伊的皮肤是黑色的,全身上下覆盖着鳞片,上身是人形,下身则是鱼尾,跟传说中的美人鱼几乎一致。更让人们惊异的是,这具木乃伊的长度约为173厘米,与成年人类的身高相近。
紧接着,《联合日报》也报道了一则类似的新闻,表示一名美国考古学家,在南斯拉夫发现了一具约1.2万年前的美人鱼化石。据说这条美人鱼的身长为160厘米左右,上半身是人形,而且脑袋很大,其他部位跟鱼类很像。另外,美国、英国、红海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有发现美人鱼的资料。
虽然目前尚没有更科学和详细的资料证明这些生物的确切信息,但是自从关于美人鱼的报道刊登后,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内心冲击。
其实从种种迹象来推测,古人所说的鲛人、美人鱼等生物,很可能是掺杂了幻想成分的虚构存在。又或者在遥远的时代,真的曾有一种神秘生物出现。只是这种生物又因为某些不为人知的变故忽然灭绝,留给后世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
参考资料:《鲛人的传说常被提及,古代究竟有没有鲛人的存在?》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