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混凝土的振捣:规范、危害与处理方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混凝土的振捣:规范、危害与处理方案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yunxingtumu.com/nd.jsp?id=182

混凝土作为建筑施工中最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与使用寿命。而混凝土的捣实过程,则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混凝土不捣实或捣实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工程质量埋下了巨大隐患。

混凝土的压实要求与振捣规范

在混凝土浇筑这一关键环节中,压实要求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技术细节之一。为了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均匀性、密实性和整体强度,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一系列精细的操作规范。

分层浇筑,灵活调整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分层处理,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基础。分层浇筑不仅有助于混凝土内部应力的均匀分布,还能有效避免因一次性浇筑过厚而导致的振捣不均和混凝土离析现象。一般而言,分层厚度应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混凝土坍落度以及振捣设备性能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但通常不超过30cm。这样的厚度既能保证每层混凝土都能得到充分振捣,又能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温升和收缩裂缝的产生。

振捣器操作,精准把控

使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混凝土振捣时,施工人员需对振捣器的移动距离进行严格控制。具体而言,振捣器的移动距离不应超过其振捣半径的3.75倍。以常见的75cm振捣半径的振捣器为例,其移动距离应控制在28cm以内;而对于50cm振捣半径的振捣器,移动距离则不得超过18cm。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每个振捣点都能得到充分的振捣,避免漏振和过振现象的发生。

在侧模附近振捣时,振捣器与侧模之间的距离同样需要精准把控,一般应控制在5-10cm之间(不大于10cm)。这一距离既能保证振捣器有效作用于混凝土,又能避免振捣器与侧模发生碰撞,造成模板损坏或混凝土漏浆。

振动深度与时间,恰到好处

插入式振动器的振动深度是影响混凝土密实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振动深度不应超过振动器长度的2/3-3/4倍。同时,对于两层之间的空间,下层混凝土应插入5-10cm,以确保两层混凝土之间的紧密结合。在振捣过程中,施工人员还需特别注意避免振捣器与模板、拉杆、钢筋、预埋件等发生碰撞,以免损坏这些构件或影响混凝土的振捣效果。

每个振动位置的振捣时间也需严格控制。振捣时间过短,混凝土无法振捣密实;振捣时间过长,则可能导致混凝土离析。因此,一般振捣时间应控制在20-30秒之间,最短不得少于10秒。施工人员应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振捣器性能以及现场实际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振捣时间,确保每个振捣部位都能达到密实状态。

密实标志,直观判断

判断混凝土是否密实,施工人员可以依据一些直观的标志。当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平整且缺浆时,即可认为该部位混凝土已振捣密实。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根钢筋的振捣时间可能因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不能单纯以振捣时间作为评价振捣是否密实的唯一标准。施工人员应结合密实标志和自身经验,综合判断混凝土的振捣效果。

桩基混凝土,特殊关注

对于桩基混凝土而言,其坍落度、搅拌时间和外加剂的使用等都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一般而言,桩基混凝土的坍落度应控制在7-9cm之间。由于加入了减水剂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至2.5分钟。然而,当采用搅拌车运输混凝土时,为了避免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离析或初凝现象,搅拌时间可适当缩短1.5-2分钟。同时,外加剂在加入前应混合到适当的溶液中,以确保其均匀分散并充分发挥作用。

防止离析,科学倾斜

当混凝土从高处向模板内倾斜时,为防止混凝土离析现象的发生,施工人员应采用串管、滑管、溜槽等方式进行下落。这些装置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混凝土的下落速度和方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混凝土的冲击力和溅射现象。同时,当倾斜度超过10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以进一步降低混凝土的下落速度,确保混凝土能够平稳、均匀地落入模板内。

混凝土不捣实的危害

  1. 强度降低:混凝土不捣实会导致其内部结构不密实,密度过小,从而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这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承载能力,还可能引发结构裂缝等安全问题。
  2. 表面裂纹与附着力差:不捣实的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裂纹,且浆体与骨料的附着力不佳。这不仅影响混凝土的美观性,还可能降低其耐久性,使建筑物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蚀。
  3. 蜂窝坑等缺陷:混凝土不捣实还可能导致表面出现蜂窝坑等缺陷。这些缺陷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还可能成为水分、空气等有害物质侵入的通道,进一步加速混凝土的劣化。

二次振捣法及其精细应用策略

在混凝土施工中,二次振捣法作为一种提升混凝土性能、增强结构耐久性的有效手段,其应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振捣时间的精准把握与振捣方式的合理选择。

精准把控二次振捣时间,确保效果最大化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二次振捣作为提升混凝土性能、增强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手段,其效果的发挥极大地依赖于振捣时机的准确选择。选择合适的二次振捣时间,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

  1. 时间间隔的微妙平衡:二次振捣的时间间隔,是决定振捣效果的核心要素。若振捣间隔过短,混凝土内部的微结构尚未充分调整,振捣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难以达到预期的质量提升。相反,若振捣间隔过长,特别是当混凝土已经进入初凝阶段,其塑性大大降低,此时再进行振捣,不仅无法改善混凝土性能,反而可能因振捣产生的震动破坏已初步形成的混凝土结构,导致裂缝、空洞等质量缺陷的产生,严重影响混凝土的整体质量。

  2. 科学确定二次振捣时间窗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我们发现混凝土的二次振捣时间应精准地控制在初凝前的1至4小时之间,尤其是初凝前1小时这一“黄金时段”。在这一时段内,混凝土仍处于塑性状态,振捣能够有效促进混凝土内部的颗粒重新排列,提高密实度,减少孔隙率,从而显著提升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 初凝时间的巧妙判定:然而,在实际施工现场,直接测量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往往面临诸多困难。混凝土贯入阻力仪等专业设备虽能准确测定初凝时间,但受限于施工现场的条件,往往难以配置。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更为灵活且实用的方法:在实验室测量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同时,同步测量其坍落度。坍落度作为反映混凝土工作性能的重要指标,其变化与混凝土的凝结过程密切相关。通过监测坍落度的变化,我们可以间接推断出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从而为二次振捣时间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因结构而异,灵活选择振捣方式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振捣方式的选择与混凝土结构的类型、尺寸及施工条件紧密相关。合理的振捣方式不仅能有效提升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均匀性,还能显著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因此,根据具体结构特点,灵活选用适宜的振捣方式,是确保混凝土振捣效果的关键。

  1. T型和I型预制梁的振捣策略:针对T型和I型预制梁这类具有特定几何形状的结构,振捣方式的选择需兼顾腹板和翼板的不同需求。对于腹板间距20cm的区域,由于空间相对狭窄且需确保混凝土内部的充分密实,采用内振动器进行振捣是理想之选。内振动器能够深入混凝土内部,通过高频振动使混凝土颗粒重新排列,有效排除孔隙和气泡。而对于翼板部分,由于其面积较大且厚度适中,采用附着式平面振动器能够更均匀地传递振动能量,确保翼板表面的平整度和密实度。

  2. 预制板的振捣方案:预制板作为常见的混凝土构件,其厚度是选择振捣方式的重要考量因素。当预制板厚度小于20厘米时,采用附着式振动器进行振捣能够轻松覆盖整个板面,确保振捣的均匀性和效率。附着式振动器轻便易操作,能够紧密贴合板面,有效避免漏振和过振现象。而当预制板厚度超过20厘米时,为确保振捣深度,应采用插入式振动器进行振捣。插入式振动器能够深入混凝土内部,通过强烈的振动作用使混凝土颗粒紧密排列,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

  3. 柱、墙与梁、板一体化浇筑的振捣技巧:在柱、墙与梁、板一体化浇筑的复杂结构中,振捣方式的选择需更加谨慎。首先,在浇筑柱、墙部分后,应暂停施工约1小时,以便混凝土得到初步沉降和稳定。随后,再继续浇筑梁、板部分。在第二次振捣时,针对柱顶和墙顶区域,应采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以确保混凝土与钢筋的紧密结合和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而对于梁、板部位,则应根据具体厚度和形状,分别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和附着式振动器进行振捣。插入式振捣器用于梁部等较厚区域,以确保振捣深度;附着式振动器则用于板部等较薄区域,以确保振捣的均匀性和平整度。

混凝土振捣密实处理方案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振捣密实是确保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关键步骤。针对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的问题,以下提供一套详细的处理方案,旨在通过精细化的操作流程,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密实度与整体性能。

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处理

  1. 问题识别与预处理:首先,需对振捣不密实的区域进行准确识别,凿除孔周松散的混凝土和弱砂浆,以确保后续处理的有效性。使用压力水对处理区域进行彻底冲洗,清除所有杂质和碎屑。

  2. 模板支设与湿润:支设带支撑箱的模板,确保模板稳固且符合设计要求。随后,对处理区域进行充分洒水湿润,为后续的混凝土浇筑创造良好的条件。

  3. 特殊混凝土浇筑:采用含有8%膨胀剂的C35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利用其膨胀性能补偿混凝土收缩,提高密实度和抗裂性。浇筑过程中需确保振捣充分,使混凝土颗粒紧密排列。

混凝土表面处理

  1. 浮石清除与检查: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浮石和多余物质,仔细检查凿除后的混凝土表面是否密实,有无明显缝隙或缺陷。

  2. 缝隙处理与粘结增强:如发现缝隙,需立即凿除并用水冲洗干净。然后,在新老混凝土界面刷一层水泥浆,以增强两者之间的粘结力,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模板支撑策略

  1. 支撑需求判断:根据钢筋表面的深度和形状,判断是否需要模板支撑。当钢筋表面深度小于5cm,且形状外大内小时,通常无需支撑。若钢筋深度超过5cm,或内外宽度相同,则必须支模以确保密实度。

  2. 模板开孔与振捣:在模板顶部开设宽度不小于5cm的孔,以便混凝土流动顺畅。同时,便于插入振捣器进行充分振捣,确保混凝土各层均达到密实状态。

混凝土浇筑细节

  1. 强度与材料选择:根据图纸设计强度要求,干舱4轴十字B轴框架柱、6轴十字B轴框架柱采用C30强度等级。为增强加固效果,实际采用C35微膨胀混凝土进行浇筑。

  2. 加固策略:根据缺陷深度,灵活选择加固材料。深度小于5cm时,采用掺8%膨胀剂的C35细石混凝土;深度大于5cm或表面仅麻面无露筋时,则分别采用相同配比的细石混凝土或1:2.5的水泥砂浆进行加固。对于因拆模过早导致的缺陷,采用掺8%膨胀剂的1:2.5水泥砂浆进行修补。

养护措施

  1. 养护时间与方式: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待表面强度达到12小时后,开始喷水养护。养护时间至少持续5天,以确保混凝土充分水化,提高强度和耐久性。

  2. 养护注意事项:养护期间需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避免阳光直射和风吹导致的水分过快蒸发。同时,需定期检查养护效果,及时调整养护策略以确保最佳养护效果。

结语

混凝土不捣实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其危害不容忽视。通过严格控制振捣规范、采用二次振捣法以及实施密实处理方案等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混凝土不捣实带来的危害,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与使用寿命。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混凝土的捣实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为建筑物的质量与安全保驾护航。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