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内推”上热搜:大厂实习怎被做成了“生意”?
“付费内推”上热搜:大厂实习怎被做成了“生意”?
找工作时,你可能听说过“内推”,即通过公司内部员工推荐获得面试机会。然而,最近“付费内推”登上热搜,揭示了这一求职方式的另一面。
不少人找工作时应该都听过“内推”,就是通过公司内部员工的推荐,帮助求职者获得面试机会的求职方式。
看起来这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全新产物,其实说白了,内推就是熟人推荐,一般不会涉及任何费用。只不过最近,许多人意外得知,只要交了足够的钱,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这样不是熟人也能被推荐到心仪公司。
谁能想到有一天,“贷款上班”竟会从段子变成了现实。
当内推和生意挂钩,大厂名企也能凭“钱”进?
众所周知,“内推”已经成了互联网大厂名企的招聘标配,甚至比直接投递简历更高效。无论是校招还是社招,无论是实习还是全职,只要能被熟人内推,就能快人一步获得面试机会和工作岗位。
只不过谁都知道内推重要,但从哪儿找那么多熟人,才是求职者最大的难题。正所谓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有市场,“付费内推”也就在这样的需求下诞生。
付费内推,简单来说就是花钱购买内推资格,后逐渐演变成花钱购买实习或工作机会,一般会花费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实习结束后有实习证明、背调、推荐信”“不需要笔试,面试也是走个流程”“只要X万元包进互联网大厂实习/工作”……
这些机构或个人都声称,能够通过协调内部关系,帮助求职者顺利拿到实习或工作机会,说白了就是“花点钱、走捷径,买个大厂职位”。
看起来“付费内推”是条通往大厂的捷径,实际上,这条所谓的“捷径”里面暗藏了无数危机和陷阱,稍不注意,就容易走到他们设下的“坑”里面,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
至于他们具体是如何操作,以及到底能否成功入职,即便没有亲身经历,相信看过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年会不能停!》,应该也知道这样一套操作下来,到底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
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季,热搜上突然出现了个词条叫“大学生困在付费内推的陷阱里”,似乎在为急于找工作的年轻人们提了个醒,尤其是应届毕业的大学生。
可明知“付费内推”大概率是个“坑”,为啥他们还是会乐此不疲地往里“跳”呢?
这就不得不说竞争如此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找工作成了件难事,想要找到份心仪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尤其是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看到,985、211出来的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留学归来的海归都只能拿着几千元的工资,这在无形中更是加深了求职者对工作的焦虑和恐惧。
着急找工作却“病急乱投医”的他们,看到可以通过花钱就能得到的工作,自然也就不管真的还是假的了。
除此之外,被带上“光环和滤镜”的大厂,也是他们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
现在的年轻人想进大厂名企,已经不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了,时至今日,大厂名企依旧是许多年轻求职者的第一选择。
无论是为了出国留学前的简历镀金,还是为了之后跳槽做打算,亦或是为了积攒财富、提升能力,对求职者来说,从哪方面来说,去大厂都是个让人难以拒绝的选择。
只不过没背景、没学历、没实习的人,想要进大厂名企又谈何容易,投出去的简历都如石沉大海般,得不到任何反馈。
付费内推,对他们来说,就像是进入大厂的最后一根稻草,只不过那根稻草,除了压死了骆驼,也压垮了他们。
愿意为内推付费的人,不过是动了想走捷径的心。
让求职者远离“付费内推”的陷阱,除了要提高防骗意识和整顿就业职场秩序外,最重要的还是应该要让他们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找好工作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互联网大厂发放的offer的确很诱人,名企的实习经历也确实能给简历“镀金”,但大厂名企的title就像是座围城,里面的想出来,外面的想进去。
外面的人不过是看到了,高薪、高福利、体面、成长、眼界……就像大厂光鲜的A面,所以才会挤破头也想进去看看;实际上,螺丝钉、高负荷、无意义感、无个人生活……就是让人苦不堪言的大厂B面,因此有人才会无时无刻都想出来。
再加上近几年来,各个互联网大厂陆续开始进入“裁员”“缩编”模式,就算给你打包票的付费内推看起来挺靠谱,也很难保证前脚收了钱的他,后脚不会被裁员。
想要获得更高几率获得理想职位的青睐,与其花钱找内推、走捷径,不如花钱提升专业技能和自己的硬实力。
或许说得有点鸡汤,但事实就是如此,当你自身足够优秀、实力足够强大,自然会有心仪工作主动朝你招手,更何况在现实中、社交平台上,各种各样逆袭成功的例子见得还少了吗?
当看到他们的自述和复盘时,就会发现,所有成功背后没那么多捷径可走,老老实实走正规流程面试才是王道。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