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尔顿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自由与合作为原则开展的教育实验
道尔顿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自由与合作为原则开展的教育实验
在教育界风云变化的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正处于高潮期。《国民学校令》颁布,教育逐步向乡村深处蔓延,向女性敞开怀抱。在这一关键时期,许多前瞻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始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铺路。就在这个时候,源自美国的道尔顿制悄然传入国门,开启了中国教育实验与革新的注入新的血液。
美国前第一夫人安娜·埃莉诺·罗斯福对道尔顿制评价极高,她认为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还能在民主合作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道尔顿制究竟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实施的呢?接下来,本文将从多方面解读道尔顿制的内涵与实践,感受其跨越百年的教育魅力。
道尔顿制的由来
历史背景
道尔顿学校最初名为儿童大学学校(Children's University School),由海伦·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于1919年创立。
当时正值教育改革的时期。一群被尊称为“进步人士”的哲学家、教师和儿童心理学家开始对传统教育观念提出质疑,这种观念将教育仅视为训练和记忆的过程,强调在教室里对孩子们进行严格管制。他们指出,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孩子们玩耍、运动、交谈和自由探究的天性,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这些进步的教育家认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儿童是社会人,学校应该是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的社区;这些社区应该致力于儿童心智、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思想向新的方向发展。人们不再考虑如何把事情、信息带给孩子,而是如何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人们思考如何激发和保持处理某一主题的兴趣,使工作成为一种“呼吸和更精细的精神”。
——海伦·帕克赫斯特
Education on the Dalton Plan, 1922
道尔顿学校之母:海伦·帕克赫斯特
海伦·帕克赫斯特 1931
从高中时代起,帕克赫斯特就立志投身教育事业。高中毕业后,她选择进入威斯康星州的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了她的教育之旅。在这所宁静的乡村学校里,她开始了对教育的深入探索,并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声誉。然而,她感受到自己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不足,这促使她在1905年毅然决定进入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师范学院进行深造。
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帕克赫斯特在1907年顺利从师范学院毕业,正式开启了她在中小学、教师进修机构和职业学校的漫长从教生涯。在她的教育生涯中,她始终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无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教育实验室”中诞生的道尔顿
“教育实验室”
1908年,通过阅读埃德加•斯威夫特的《心灵的形成》(Mind in the Making),帕克赫斯特从中汲取了“教育实验室”的概念。
经过两年的积累,到1910年,帕克赫斯特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教育实验室”构想,并在华盛顿塔科马(Tacoma)的爱迪生学校(Edison School)第一次将“教育实验室”的主张付诸实践。
1910—1913年间,帕克赫斯特与5名教师一起在爱迪生学校的5个教室推行教育实验室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多年后,爱迪生学校的校长麦戈文仍对此次实验津津乐道:
实验之初便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推行实验室计划的规模也逐渐增大。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更有效的指导,100多名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1914年,帕克赫斯特到意大利考察蒙台梭利教学方法,深受蒙台梭利赏识,并成为其助手。
1915年,蒙台梭利到美国旧金山太平洋博览会进行演讲时,帕克赫斯特作为助手积极介绍和宣传蒙氏课程。
1915—1918年的3年间,帕克赫斯特为蒙氏课程在美国的全面推广做出突出贡献,并在纽约创办了一所两年制的蒙台梭利师范培训学院。
随后,帕克赫斯特吸收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合理部分,完善了自己的教育实验室计划,并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将“教育实验室计划”应用在中小学。
1915年,在弗雷德里克•伯克的支持下,她的“实验室计划”在马萨诸塞州皮茨菲尔德(Pittsfield)的一所残疾儿童学校——优品屋菲尔德学校(Upway Field School)得以实施。
道尔顿计划
1918年,因得到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奥谢的鼓励和儿童教养院的资助,帕克赫斯特的实验室计划在威斯康星州的道尔顿中学得以推行,并因此得名“道尔顿计划”,而后,这项实验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更名为“道尔顿制”。
1919年,帕克赫斯特又应格雷恩夫人的邀请,将自己的实验室计划试行于一所不分年级的残疾儿童学校,在这里,她发明了“道尔顿制”中测量学生学习情况的“图表法”。
1920年,帕克赫斯特在纽约创立了一所私立儿童学校,对1~8年级的150名学生试行实验室计划,后来此校改名为“道尔顿制中学”。后世研究者一般将第一所道尔顿学校追溯到纽约的这一所,称其为“道尔顿学校之母”。
道尔顿制的内涵
道尔顿制以实验为基础,视学校为社会实验室,将被实验者——学生从以往固定的学校组织中解放出来,通过改组学校教学, 最终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教育目的。道尔顿制是一种教育重组方案,其目的在于通过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教与学的良好环境, 协调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使学生与教师由此以发展其效力机能。他们两方面时间与精力的浪费都可以减至最少限度。此制并不增加或更改课程, 也不依赖于精美的设备与华贵的校址。但它却排弃教程”。
具体实施中,道尔顿制以实施“合同式作业”而著称,帕克赫斯特设计出一系列的学习计划、学习单元和包括大量问题在内的作业合同, “一份作业合同规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一般为2至3周,完成确定的阅读、练习和书面作业定额。
道尔顿制坚持自由与合作的基本原则,以实验室、任务和书院作为结构基础,通过革新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终极教育目标。
自由与合作
自由原则为道尔顿制的第一原则,首先表现为学生学习的自由,学生既可以拥有选择学习任何吸引他的科目的自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被别的科目和铃声所影响而中断的自由, 以及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生活的自由。道尔顿制向学生提供自由的目的在于赋予学生心智发展和道德完善的自由, 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强调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学业。
道尔顿学校,纽约
合作又称为群体生活的互动, 按照帕克赫斯特认为道尔顿制实施的真正目的在于实现“民主教育”。因此,道尔顿的合作性将教学作为合作任务,教学的成败和教学双方都链接在一起。他们分别承担教学与学习的责任, 学生和教师都不可以把自己孤立起来, 也不可以逃避在活动中和别人遇到困难时他应当分担的一份责任。
实施形式
学科实验室
和普通教室不同,道尔顿制根据课程安排建立专门的学科实验室,按月或按周分配给学生, 由学生认定并安排课程后自行学习。
每个实验室由相应的课程专家或学科教师负责,实验室内陈列本学科的书籍(如教材和辅助阅读资料)、学科图表、实验器材、标本、模型、桌椅、黑板等。这些实验室是孩子们做实验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做自己的作业。
这样的实验室兼有自修室、图书室、教室、作业室的作用。每个实验室有1~2位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并考核学生学习的结果。
目标与合同
道尔顿制认为学生对于结果的责任心发展的不仅仅是他潜在的智力,还会锤炼他的判断力和个性。针对特定时间(通常是一个月)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教师和学生签订合同,也称“布置作业”。根据合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速度、方法和习惯来学习,直至达到要求。
布置作业有以下要求:
(1)制定作业方案,作业必须是书面的而不是口头的;
(2)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作业方案,最好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至少要有3种类型的作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3)作业要尽可能细分,需要细化到每个周的安排;
(4)要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提出有益建议;
(5)作业布置要统筹安排各个学科,每个学科的教师不能只顾自己本学科的教学。
使用图表记录学业进展
记录并不断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重要因素。为此,帕克赫斯特设计了3张图表供教师和学生管理学习进度:
第一张图表提供给教师或导师,用以跟踪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
第二张图表是提供给学生的作业图表,便于学生在上面记录自己每天的进步情况;
第三张图表描述整个班级或整个年级以及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在完成一件一件任务的过程中稳步前进,并完成他的全部课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可能在一个学年里完成全部的18个月的课程,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会增加学习时间以赶上学习进度。
海伦·帕克赫斯特在1922年的道尔顿计划教育说到:
帕克赫斯特
当学生按照道尔顿实验室计划被赋予完成某项工作的责任时,他会做什么?他本能地寻找实现目标的最佳方法。然后,他决定采取行动……讨论有助于澄清他的想法和程序计划。当他走到最后时,完成的成就呈现出成功的所有辉煌。它体现了他在完成过程中所想、所感和所经历的一切。这是真正的体验。这是通过个人发展和集体合作获得的文化。这不再是学校——而是生活。
风靡·消散·新生:
道尔顿制的中国之路
上世纪的教育实验
20世纪20年代初,在知名教育学者舒新诚、廖世承等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上海的中国公学(今天的吴淞中学)、南京的东南大学附中(今天的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北京的艺文中学、长沙的楚怡学校等积极实施了道尔顿制。在当时,这些实验学校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也遇到了诸多困难。
总体来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提升,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得以满足。然而,东南大学附中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控制与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就国文、英文、数学、地理、理科五科的学业成绩而言,道尔顿班级并不比常规的班级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那个的时代下,统一班级更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个性化的教育超越了时代;并且,其在实施的过程既缺乏系统的管理支持,又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除此之外,该对比实验设计也存在诸多不足,实验结果并非一成不变的。
新时代,新发展
由帕克赫斯特创立的道尔顿学校(The Dalton School)如今发展已超百年,为多所全球顶尖大学输送了大量人才。
道尔顿学校的孩子们有机会对他们的学习做出教育选择,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如何确定自己的兴趣并为追求这些兴趣承担责任。多年来,道尔顿学生学会了如何对自己的教育负责。道尔顿毕业生经常评论说,他们为上大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为道尔顿计划教会了他们如何规划时间、寻找教师并掌控自己的教育命运。
而如今,随着国内教育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国际教育领域对道尔顿制进行重新检视。其中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道尔顿学院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国际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教育实践是融合结合学生需求的,道尔顿体制的现代演绎。
双语的通识教育
RECRUIT
道尔顿学院的课程主要为15人到20人的小班讨论课,鼓励学生们参与世界顶尖文理学院倡导的批判性讨论。同时还有严谨的数学和科学课程,充分融合了中国教育的一贯优势与多样化的实验教学。
多文化、跨学科的多样教育
RECRUIT
道尔顿学院利用同学和教师们的语言优势,鼓励学生对比多种文化和跨学科研究,引导同学们阅读中西方的经典著作,并探究现代各文化间的交流障碍。同样,道尔顿学院通过教师之间的紧密交流,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和项目主导式的学习,突破了传统的学科间的界限。
实践学习与社会服务
RECRUIT
学院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身边的乃至世界的丰富学习机会,在实践学习和社会服务中促进个人的探索与成长。
独立、主动的学习和研究
RECRUIT
与教育学家海伦·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一样,学院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好奇心和自主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经历的是一种开放式的研究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想法,进行研究,执行计划,反思过程,然后重新开始。同学们在课程的后两年会参与各种类型的独立项目,并参与多元化的选修课程。
结语
现如今,大洋彼岸的道尔顿学校继续贯彻海伦·帕克赫斯的教育理念,坚持道尔顿制的个性化学习,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智力和成功能力的自信,使学生成为负责任和独立的学习者和思考者。
而在2014年,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教改方向,而道尔顿教育就有潜力以其独具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教改方向落到可操作层面上。正如道尔顿学校在其教育使命中谈到的那样“时代不会改变的是学校培养独立思考者的使命,这些思考者的知识和理解扎根于现实世界,熟悉他们的文化,并且成为自信、热切和自我激励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Jackman, E. D. (1920). The Dalton Plan. The School Review, 28(9), 688-696.
[2] Parkhurst, H. (1922). Education on the Dalton Plan. EP Dutton.
[3] 田爱丽. (2018). “互联网+”时代基于美国道尔顿制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 (01), 26-30.
[4] 余丹. (2011). 道尔顿制在中国.硕士 (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
[5] 王保星. (2009). 美国话语与中国语境:道尔顿制中国化命运的一项诠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2), 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