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以传统文化点亮文旅融合新篇
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以传统文化点亮文旅融合新篇
10月12日,第十六届中国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在中华水上古城盛大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葫芦客商、种植户、文玩爱好者和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场葫芦文化的盛宴。
早在2008年,聊城市东昌葫芦雕刻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聊城的一张文化名片,东昌葫芦雕刻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非遗文化领域独树一帜。聊城的葫芦产业已形成集种植、艺术加工、展销、文旅融合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便已作为容器和工具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葫芦逐渐演变为承载“福禄吉祥”“多子多福”等美好寓意的艺术品。聊城的葫芦文化尤为独特,东昌葫芦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造型闻名,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更远销海外,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东昌葫芦不断推陈出新。年轻一代传承人在聊城青年夜校学习葫芦雕刻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树峰更是将东昌葫芦雕刻带出国门,先后赴韩国、埃及、塞尔维亚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目前,聊城市东昌府区已建成3处葫芦博物馆,成为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热门打卡地。5处葫芦雕刻传习所和1处非遗工坊则为培养传承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其中,水城小学“非遗传习基地”更是被教育部列入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在本届葫芦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玉成展示的针刺葫芦作品令人惊叹。这件作品不仅刻画了细腻的戏剧人物,还将米粒般大小的文字清晰地刻在葫芦上,展现了老匠人的非凡技艺。
为推动葫芦产业转型升级,东昌府区创新性地建立了“协会+研究院”的研发模式。通过成立葫芦文化发展协会和葫芦产业研究院,实施“种、养、刻”一体化,将分散的家庭作坊发展为规模化产业园区,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创新研发。
自2007年起,聊城市每年举办国际葫芦文化艺术节,通过葫芦雕刻大赛、文化讲座、艺术品展览等活动,吸引众多爱好者和游客参与。2023年第15届葫芦文化艺术节销售额达到1.2亿元,充分展示了葫芦文化的市场潜力。
如今,葫芦文化艺术节已成为聊城文旅融合的一张亮丽名片。未来,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葫芦这一文化符号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