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名相王珪:从隋文帝太常治礼郎到唐太宗礼部尚书
唐初名相王珪:从隋文帝太常治礼郎到唐太宗礼部尚书
王珪是唐初四大名相之一,以忠诚正直著称。他历经隋唐两代,从隋文帝时期的太常治礼郎到唐太宗时期的礼部尚书,其仕途跌宕起伏,见证了隋唐之际的政治变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王珪(570-639年),字叔玠,河东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入召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受叔父王頍牵连,逃遁终南山。唐朝建立后,历任世子府咨议参军、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为隐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因杨文干事件被流放嶲州。贞观年间,征召回朝,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礼部尚书、魏王老师,封永宁郡公。贞观十三年,病逝,追赠吏部尚书,予谥号为懿。
生平
早年经历
王珪年轻时性情淡雅,志向深沉,不重名利,从不随便交结朋友,深受叔父王頍的赞赏。593年(开皇十三年),王珪被召入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参与校定图书典籍。
仁寿四年(604年),王頍随汉王杨谅起兵反对隋炀帝,兵败被杀。王珪是王頍之侄,按律应当连坐。
轶事典故
结交房杜
王珪隐居终南山时,与房玄龄、杜如晦交好。一次,母亲李氏道:“你将来定会显贵,但不知道跟你交往的都是什么人,你把他们约来看看。”恰好房玄龄等人前来拜访。李氏暗中观察后大吃一惊,命人备办酒食,并对王珪道:“这两人都有宰相之才,你能与他们交往,将来必定显贵。”
家庭成员
祖父:王僧辨,出仕南梁,官至太尉、尚书令。
父亲:王顗,出仕北齐,官至乐陵郡太守。
儿子:王崇基,官至主爵郎中,袭封永宁郡公。
儿子:王敬直,娶唐太宗第三女南平公主,封南城县男。
墓葬纪念
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王珪墓在万年县(在今陕西西安)南四十五里。
后世地位
780年(建中元年),王珪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三十七位宰臣被唐德宗定为上等。
848年(大中二年),王珪与戴胄、岑文本等三十七位功臣被唐宣宗图像凌烟阁。
► 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