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布局的4个新专业,就业率达到95%以上,值得大家报考
教育部布局的4个新专业,就业率达到95%以上,值得大家报考
随着国家对高科技领域发展的重视,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布局了多个新兴专业,以满足未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据第三方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多个新工科专业的就业率可能达到95%以上。本文将详细介绍其中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新专业,包括其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等信息。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根据教育部和工信部联合的方案,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是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而全面开设的新专业,毕业生将被授予工学学位。该专业综合了力学、电子信息、自动化和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以及航空器适航技术等前沿学科,属于交叉性专业,旨在培养现代信息化的航空类人才。
目前,仅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开设该专业。由于对学校设备要求较高,培养要求也相对严格。
智能视觉工程专业
智能视觉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2024年公布的新工科类专业,属于电子信息领域的细分专业。该专业的设置是为了迎合当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展的需要。智能视觉工程是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等多个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该领域的研究有助于在航空航天、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方面实现应用。例如,未来的无人驾驶技术将在各领域广泛应用,其中就涉及到智能视觉方面的识别,包括障碍物和各种危险品等。此外,该专业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医疗诊断和分析也有广泛应用前景。
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经率先开设智能视觉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包括各种互联网企业和国家航空航天企业,就业薪资相当可观。
电子信息材料专业
根据教育部更新的2024年本科目录表,华东理工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都开设了电子信息材料专业,致力于新型材料研究。电子信息材料主要研究和开发用于电子和光电设备中的新型材料,聚焦半导体制造、电子封装、功能材料及器件等方向,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
相比于单纯的材料学专业,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定位更加明确,更多是服务于半导体行业,为解决将来芯片各种材料问题而设置。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的培养模式较为特殊,更多是希望能培养本硕连读的学生。如果单靠本科文凭很难在行业里面从事研究工作,所以读研后就业会非常好。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批示结果显示,目前仅有20余所高校开设有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属于能源与动力工程类的细分专业。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努力发展新能源,降低各种排放量。因此,将来推动新能源的储备和高效利用,更加有利于推动国家能源战略安全。
如何能高效利用各种新能源并进行储备,是摆在当前高校的一个难题。比如说新能源电车锂电池的储能过程,如何能高效储存和转化,大企业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
储能科学工程专业的就业范围非常广,除了传统的电力企业外,当前的各种电池企业和新能源企业都是非常好的就业单位。目前来说,储能类的高端人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总体评价
以上四个都是属于新工科专业,而且是针对未来产业的发展而进行的布局,起码在未来十年里面都是属于朝阳专业。当然,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这些新兴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那么成熟,需要慢慢进行摸索,所以学生的主观学习性就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