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明院士:从科研创新到教育领导的卓越历程
李路明院士:从科研创新到教育领导的卓越历程
李路明院士是一位在医疗和航天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领导者。他将载人航天科技引入医疗器械领域,研发了一系列创新性医疗设备,并在清华大学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李路明(1968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父母都是桓台一中的老师,中学时代就读于桓台一中。
李路明于1991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03年12月晋升教授;2004年10月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2011年4月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航空宇航系主任;2016年7月任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2018年6月任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2022年9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3年12月,李路明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现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路明的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工程开展,创造性地将载人航天科技引入到医疗器械之中,为我国医疗和航天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与环境工程、脑起搏器、神经调控。长期从事神经调控工程技术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临床应用,带领团队历时20多年,成功研发系列脑起搏器、迷走神经刺激器、骶神经刺激器及脊髓刺激器,取得了系统性的原创成果。发明了变频调控方法和变频脑起搏器,解决了多症状调控难题;发明了核磁共振相容脑起搏器,首次实现了用高场核磁共振检查植入脑起搏器患者;发明了神经调控的远程感知程控技术,减轻了广大偏远地区患者的医疗负担。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内数百家医院,治疗数万名患者,并推广应用至英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
2015年李路明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18年带领团队完成的“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清华大学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李路明作为教师代表发言,结合自己在清华的研究生学习经历以及后续20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建议:追求“有用之用”,更要善待“无用之用”;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传承和发扬清华人特有的崇尚体育精神。2024年2月29日下午,在清华大学2024年全校教职工大会暨全校党员集中培训会议上,李路明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新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将建设100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课程,并为每一位2024级新生配备“AI成长助手”;未来学校将在资源、规划、标准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工作。
李路明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图/清华大学官网)
李路明在清华大学2019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图/清华大学官网)
(注:本文所及资料来源于清华大学官网、新京报、鲁中晨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