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绿色金融丨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绿色金融丨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finance.sina.com.cn/zmt/2025-02-26/doc-inemurfp9033824.shtml

分布式光伏作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并网消纳难题、配电网容量不足等。本文从政策体系、装机规模、运行特性、项目收益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分布式光伏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我国分布式光伏装机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在新增光伏装机中占比长期保持在一半左右,且中东部电力需求大省是本轮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主力。然而,分布式光伏在我国的爆发式增长也迎来一系列消纳问题,如配电网容量严重不足导致多地出现分布式光伏无法接入的“红区”、农村用电负荷较低使得户用光伏发电无法充分就地消纳等,极大制约了分布式光伏的大规模、可持续发展。

分布式光伏高速增长发展与消纳受到政策体系、装机规模、运行特性、项目收益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在政策体系方面,“保障性收购”政策为可再生能源消纳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发展规划目标、创新发展模式、严格行业管理等均在政策中逐步细化明确,且与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建筑、交通、工业等降碳重点领域融合发展的路径也愈发清晰。

在装机规模方面,早期无序发展引发行业乱象,地方政府盲目上项目等一定程度助长当前出现的消纳难题。当前分布式光伏规模已经从“过快”向“过剩”转变,可开放容量不足、消纳困难现象频出,多地出现出力高峰期限电现象。

在运行特性方面,电力供需的不平衡是关键制约因素,不仅包含日内出力与负荷时间错配、季节性供需错配,还存在农村地区电力供给与需求的错配。此外,分布式光伏大规模并网不仅带来配变、线路、主变上送重过载问题,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对配电网的设计与运行要求,对配电网造成较大冲击。与此同时,分布式光伏尚无法实现“离网”运行,对绿电直供等创新模式产生负面影响。

在项目收益方面,装机过快增长不可避免降低发电设施利用率,带来弃光弃电现象频发;入市趋势下分布式光伏电量与价格均存在不确定性,低电价甚至“负电价”情形或将更加频繁,极大制约分布式光伏项目收益能力。

面对光伏发展目前的挑战,虽然未来分布式光伏在城乡建筑、农业农村、工业园区等多领域融合发展依然空间巨大,但行业发展依然面临较多现实问题与技术挑战,需要多方协同促进分布式光伏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是关注电网改造潜力较大区域的项目。紧跟电网企业配电网基础设施投建力度,金融机构可关注各级电网企业相关投资与改造计划,优先支持改造潜在空间较大地区分布式光伏项目,同时结合负荷增长较大地区新兴产业规划,根据绿色与可再生能源需求潜力合理安排项目支持。同时,配电网基础设施投建主体将更加多元化,金融机构可重点关注相关企业在新能源及配套基础设施方面的战略布局,设计不同金融产品以满足各类企业资金需求。

二是把好项目“准入关”。典型省份与能源央企对分布式光伏的处置策略具有“风向标”作用。建议金融机构实时跟踪各省分布式能源并网消纳情况以及能源企业新能源指标落实情况,制定涵盖多维度指标的支持框架,在确保投资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制定项目支持策略。未来分布式行业竞争焦点将主要集中于更优质的指标资源,金融机构竞争点在于提供更加差异化的产品体系,并优先将资金投向大型能源企业,以及具备技术、资金、产业链等优势的中小型企业。分布式光伏行业监管主体将下沉至省级层面,金融机构应重点关注各省制定的分布式能源自发自用、参与市场的比例设置规则及未来发展趋势,科学测算不同比例下分布式光伏投资回报率与投资回收期,尽可能按照政策支持长期稳定第一位、项目投资回报第二位的原则,筛选资金支持的地区和项目。此外,配储依然是成为增强分布式光伏并网与市场交易能力的关键举措,金融机构在评估分布式光伏项目经济性过程中,需从中长期视角出发,综合考虑项目本体、配套的储能等调节性资源以及电力系统调节成本分摊等共同带来的投资回报,以确保项目回报的长期可持续。

三是为创新范式提供发展空间。“集中汇流”模式对应规范标准体系仍待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应关注“集中汇流”模式试点进展,以及相关规范标准等出台情况,探索在分布式光伏密集开发的省份与地区,支持投资商、运营商、设备供应商等主体开展试点,参与制定相应的金融支持规范与标准。试点支持微电网系统项目,可重点关注各地区政策支持重点,优先考虑支持电力负荷稳定、对电能质量要求较高的高精尖技术创新园区等相应项目投建资金需求,并适度支持电能成本较高的高耗能行业企业对相应资金的需求。以虚拟电厂整合分散的发电资源,建议金融机构优先支持具备能源电力专业背景且算力较强的科技型企业,确保虚拟电厂项目具备稳定的投资回报。持续推进用户侧电力消费能力提升,金融机构可关注重点行业、地区及用户在用能设备更新改造方面的资金需求,结合《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发改环资〔2024〕165号)等政策要求,设计满足行业发展趋势的对应金融产品,同时在隔墙售电模式下电网企业与其他主体间费用分摊机制明确前,谨慎进入相应领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