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边有多少种甘蓝?
你的身边有多少种甘蓝?
甘蓝,这个在我们的餐桌上司空见惯的蔬菜,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品种和形态。从常见的卷心菜到花椰菜,从抱子甘蓝到西蓝花,每一种甘蓝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用途。本文将带你走进甘蓝的世界,探索这个蔬菜家族的多样性。
甘蓝的7大品种群
1. 结球甘蓝品种群(Capitata Group)
图1
最常见的甘蓝叶用型变种,基生叶层层包裹成球状体,通常被称为卷心菜(var. capitata)。此外,它还有包菜、洋白菜、圆白菜、疙瘩白、大头菜、包心菜、包包菜、莲花白、椰菜等众多俗名。
图2-4
这三张图片展示的是卷心菜的不同品种。紫甘蓝相对常见,适合凉拌,但熟食后色泽会变差;牛心菜是近年来的新品种,轮廓略似心形;最后一张展示的是“扁包菜”,形状扁平,类似于饼,这种品种在昆明的饭店中可见,但在青岛较少见。
2. 抱子甘蓝品种群(Gemmifera Group)
图5
抱子甘蓝(var. gemmifera)是甘蓝的芽用型,主要食用腋芽中的鲜嫩小叶球,别名包括汤菜、芽甘蓝、子持甘蓝、小圆白菜。据说味道略带苦味,但具体口感还需亲自品尝才能得知。
3. 花椰菜品种群(Botrytis Group)
图6
花椰菜(var. botrytis)是甘蓝的花用型之一,俗称花菜、菜花,食用部分为未分化的花芽密集成的乳白色肉质头状体。
图7-8
花椰菜的品种多样,市面上常见的有“散花菜”或“松花菜”,结构较为疏松,常以“有机菜花”为卖点吸引顾客。而罗马花椰菜则以其独特的花序外形著称,被誉为著名的分形几何模型,其结构中蕴含着宇宙的奥秘。
4. 西蓝花品种群(Italica Group)
图9
西蓝花(var. italica)是甘蓝的花用型之二,通常写作西兰花,也叫绿花菜,食用部分是已分化的花蕾。
图10
西蓝薹是新兴蔬菜之一,据说是西蓝花和芥蓝的杂交种。但这种说法是否准确,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5. 芥蓝品种群(Alboglabra Group)
图11-12
芥蓝(var. albiflora)是甘蓝的薹用型,起源于中国华南地区,英文名为汉语音译gai lan。目前中文名已改为白花甘蓝,但这一改动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芥蓝也有开黄花的品种,虽然较为少见。图12展示的是“莴笋化”的芥蓝,通常被称为大芥蓝或大笋芥蓝,需要削皮切片后食用。在青岛的菜市场中,这种芥蓝比传统的小芥蓝更为常见。
6. 擘蓝品种群(Gongylodes Group)
图13
擘蓝(var. gongylodes)通常写作苤蓝,也叫球茎甘蓝、芥兰头、玉头,其球茎部分可作为蔬菜食用。值得注意的是,“球茎”生长在地面上,而不是地下。
7. 不结球甘蓝品种群(Acephala Group)
图14-15
皱叶甘蓝(var. sabellica)一般被称为羽衣甘蓝,是中产阶级食谱中的常见食材。然而,其口感较为独特,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羽衣甘蓝(var. acephala)同样属于Acephala Group,以其姹紫嫣红的叶片颜色著称,常用于观赏。这种植物耐寒性极强,即使在大雪纷飞的环境中也能顽强生存。品种繁多,这里仅展示一个代表性的品种。
未引入国内或普及度不高的甘蓝品种
图16-27
潮汕特产“红脚芥蓝”,产于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茎外表呈紫红色,故得此名。该品种就是开黄花的芥蓝。国内的花椰菜以右上角乳白色型为主,其它色型未见。某宝有种子出售。紫色的擘蓝,国内有种植,我还没见过。另,擘蓝的外形不止有扁球形,还有长圆球形。紫色的西蓝薹。皱叶卷心菜/var. sabauda。红色的皱叶甘蓝Redbor Kale。以kale为名的一系列叶用甘蓝,不结球甘蓝品种群(Acephala Group)。图23中间以及图24非常典型,据说某宝有类似品种出售,美其名曰“黑宝石羽衣甘蓝”。Collard Greens,好像有翻译成宽叶羽衣甘蓝的,还是不结球甘蓝品种群(Acephala Group)。国内貌似没引进。高茎甘蓝/var. longata,仅在英属的海峡群岛上有种植,其茎杆可高达5米,通常用来制作手杖。它仍然属于不结球甘蓝品种群(Acephala Group)。网友发给我的美国某地菜市场,像素有点低,但能看出来基本都是各种kale,网友吐槽曰:什么破烂玩意儿,喂兔子都嫌老......不过又有网友说;吃之前撒上橄榄油揉搓一遍,就会变得又软又香。
甘蓝与其他植物的混血儿
图28-31
以kale为名的不一定就是甘蓝,比如Red Russian Kale,看上去花里胡哨,其实也是蔬菜,学名为B. napus subsp. pabularia‘Red Russian’。欧洲油菜,国内大量栽培的欧洲油菜即属此种。东北的布留克,蔓菁甘蓝/B. napus var. napobrassica也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也叫洋大头菜、洋疙瘩、洋蔓菁、土苤蓝......甘蓝虽然花样百出,却无根用型,它的杂交后代补上了这一“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