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要一个人睡”,别忽视孩子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焦虑
“妈妈,我不要一个人睡”,别忽视孩子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焦虑
当孩子突然开始害怕独自睡觉,甚至半夜都难以入睡时,这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睡前恐惧,而是睡眠焦虑的表现。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焦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干预,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长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一个真实案例出发,探讨儿童睡眠焦虑的原因,并为家长提供实用的应对建议。
最近,忧心忡忡的王女士带着5岁孩子小睿(化名)来到医院心理科就诊。王女士告诉医生,这几周,小睿每晚临睡时都表现出极度恐惧,说床下有怪物,衣橱里有坏人来抓她。无论父母如何安慰,孩子仍然哭闹,抗拒上床。家里人陪睡时,小睿也紧张得不敢闭眼,有时凌晨3、4点才能入睡。这不仅影响了孩子的睡眠质量,也搞得一家人身心俱疲。
专家表示,孩子们想象力丰富,但对现实的理解有限。“床下的怪物”“黑暗中的鬼怪”等都是幼儿常见的想象恐惧,多见于3到6岁的孩子。有研究显示,约有20%到30%孩子会在某个成长阶段对虚构的怪物感到害怕。
如果这种情况没有明显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家长无需过于担心,温柔的安抚和解释通常能有效缓解孩子的紧张感。但正常的睡前紧张与严重的睡眠焦虑不同。如果像小睿一样在入睡前或刚入睡时,表现出持续且过度的焦虑、担忧和恐惧,伴随明显的身体不适,出现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且影响到生活质量,这可能已超出正常范围,属于较为严重的焦虑状态。对此,家长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改善睡眠,减轻焦虑。
专家提醒,很多时候孩子看似幼稚的担忧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恐惧和情感需求。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例如,上床的恐惧,一般是因为不想独自待在黑暗中,或感到被父母忽视;而睡觉的恐惧则与噩梦、可怕的记忆和坏情绪有关。此外,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应激事件也不能忽视。比如,看刺激的恐怖片、经历社交挫折或家庭冲突,都可能加剧孩子的焦虑,让他们内心更加不安。
对于孩子的焦虑和恐惧,很多家长其实也没有置之不理,但是有时候不管怎么哄,怎么安慰,却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专家表示,面对孩子的需要,家长的回应方式尤为重要。如果家长用调侃的方式,比如“哪儿来的鬼啊?”或质疑“这点事情都怕?”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轻视,反而加重不安。如果只是简单安慰“别怕,没事的”,虽然出于好意,但缺乏实质性措施,久而久之,孩子会感到被敷衍。还有些家长,为了显示共情,会不由地陷入过度焦虑的状态,说出“哎呀,我也好害怕啊,这可怎么办?”这非但没有安抚到孩子,反而增其惶恐,误以为大人也无法应对这种恐惧。
因此,当孩子在表现出恐惧和焦虑时,家长首先要冷静,多倾听和询问,尝试理解孩子焦虑的真正原因。无论原因是多么微不足道,都要认真对待,给予理解。然后,用温暖的眼神和语气回应:“宝宝我知道你很害怕,这很正常,我会陪着你一起面对。”一旦孩子感受到无论如何父母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那他们则更有勇气去面对问题。
那么,如果孩子频繁出现睡前恐惧,家长在家里能做点什么?专家带来五大妙招,帮助家长轻松应对:
营造安全的环境: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安全的家庭氛围,避免激烈争吵和冲突。与孩子一起布置卧室,加入他们的个人喜好,让空间成为他们的小天地。睡前要避免观看恐怖内容,可以在床头放小夜灯或喜欢的玩偶,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倾听与接纳:要耐心地倾听,避免轻视或否定。家长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合适的安慰,不妨温柔地询问:“是什么让你感到害怕吗?”这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与重视,有助于情感表达,减轻内心恐惧。
筛选积极的信息:家长需要关注孩子接触的媒体,限制接触恐怖、惊悚和暴力内容。设定合理的屏幕时间,选择适龄且积极的内容。面对可怕情节时,及时进行安抚,并解释现实与虚构的区别。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勇敢和克服困难的绘本,与孩子一起阅读和讨论,帮助他们学会面对恐惧。
游戏疗法战恐惧:设计趣味亲子游戏,比如,让孩子扮演小英雄驱逐想象中的怪物,或一起检查衣柜和床底,证明“怪物只存在于想象中”。鼓励孩子通过绘画和创造武器来释放情绪,或将怪物改造得滑稽可笑,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勇气。
5、营造温馨睡前氛围:避免将睡眠与负面情绪或恐怖元素挂钩。睡前安排愉快、舒缓的活动,如亲子阅读、温暖沐浴和听柔和音乐。在孩子入睡时,通过歌声、拥抱和亲吻给予安慰,可用小贴纸等正面激励,让孩子在爱与温暖中安心进入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