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破阵子·春景》赏析及同步练习
晏殊《破阵子·春景》赏析及同步练习
《破阵子·春景》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以轻淡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景象,并刻画了一群少女在春社时节嬉戏玩耍的欢乐场景。这首词以其清新明丽的意境和活泼生动的人物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
破阵子·春景
宋 ·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词句注释】
1.破阵子:原唐教坊曲,一名《十拍子》。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2.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3.碧苔:碧绿色的苔草。
4.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5.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6.逢迎:相逢。
7.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8.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9.双脸:指脸颊。
【白话译文】
燕子飞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春季祭祀的日子,梨花落去之后又迎来了清明。三四片碧绿的青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栖息在树叶下的黄鹂偶尔歌唱两声,柳絮也随风轻轻地飞舞着。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了东邻女伴,她笑得如花般灿烂。正疑惑着她是不是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获得胜利了啊!双颊都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笑意。
【创作背景】
本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古时,每年在春秋时节,人们会两次祭祀土地神。这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春社和秋社。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非常热闹。古代女子在社日和清明时节可以停止劳作,做一些斗草、踏青、荡秋千之类的游戏,这首词就是以春社为背景所写。
【作品赏析】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刻画了一群少女走出深闺,沐浴在大自然中的欢乐情态,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她们天真活泼的性格,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清新流畅,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作者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同步练习】
1.《破阵子·春景》是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晏殊)的词作,此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古代少女们在暮春天气里)的生活场景,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
2.答:答题要点:描写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女伴巧笑以及斗草输赢游戏等,勾画出明媚、欢快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一改传统诗词中伤春惜时的老套。
3.答: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作者用这些景物表现了暮春时节秀美明丽、生机盎然的迷人景象。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
4.答: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
5.答:借助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等众多秀美明丽的意象来写美丽的春色。描绘了一幅清新活泼,具有乡间泥土气息的春景图,与下阕写人物的天真可爱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
6.答:通过刻画人物的笑,描绘了一个美丽、清纯、活泼、浪漫的农家少女形象。(或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描绘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农家少女形象。)(特点、身份各占分。意思对即可。)
7.答:“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绘声绘色绘形,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
8.答:①表情:笑:巧笑,笑从双脸生。②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③场面描写:斗草。
9.答:刻画了一个笑声盈盈、有青春活力、聪明纯净的少女形象。
神态描写:“笑”,体现了东邻女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模样。
心理描写:这位天真的少女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脸上又飞起了笑容。
白描手法:“巧笑”二字,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描写,塑造了东邻女的形象。
环境烘托:暮夏时节,少女们采桑归来,以此烘托她们盎然的情趣。
10.答: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11.答: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收到了耐人悬想的效果。
12.答:下片写青春少女的小故事。两个东西相邻的少女,在采桑小路上相遇。东邻女伴的笑容引起了西邻女子的疑问,以为是她昨晚作了好梦。问答中才知道原来是今天斗草赢了。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的生活细节,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片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一句特写,收束全篇。两个笑字,一写笑容晏晏之美,一写笑挂双脸之盛,写出采桑女子明快活泼、天真快乐的形象。
13.解析:D项,“激情昂扬,境界阔远”分析错误,从词中来看,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故选D。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