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的发病机制、疾病关联与诊断流程详解
血尿的发病机制、疾病关联与诊断流程详解
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可能涉及肾小球、肾小管等多个部位。本文将从血尿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疾病关联以及诊断流程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临床表现。
血尿的定义
血尿是希腊语haima(血液)和ouron(尿液)的组合,其定义是在至少两到三次不同的情况下,每个高倍视野中尿液中存在两个以上的红细胞,且与外伤、运动、月经或性活动无关。
流行病学
显微镜下血尿(MH)在成年人中的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从低于3%到高于20%不等。这种差异可能与年龄、性别和其他患者特征有关,同时也受到不同研究中使用的定义方法的影响。
肾小球血尿的发病机制
肾小球血尿是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障碍或损伤的标志。根据其原发部位和组织病理学定位,血尿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类:
- 肾小球内皮细胞和表层损伤
- 原发性和继发性 GBM 疾病
- 系膜沉积疾病
- 内皮下和上皮下沉积的疾病
- 足细胞相关疾病
- 其他
研究表明,血尿在各种疾病中的可能发病机制、血尿发生率及对慢性肾脏病(CKD)进展的影响。
与疾病的关联
传统上认为孤立性肾小球MH与良性病程相关,但研究发现MH的存在与更严重的肾脏疾病(包括终末期肾病ESRD)的后续发展有关。此外,血尿与随后发生的蛋白尿之间的联系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尿的诊断流程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下是成人镜下血尿的诊断流程:
当发现尿液试纸呈阳性时,几天后应重复检测,以排除MH的任何短暂原因。如果试纸仍然呈阳性,则应进行尿液显微镜检查以识别红细胞并确定其形态。如果看到畸形细胞或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病因,则可能不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应及时评估肾功能和尿蛋白排泄。
儿童镜下血尿的评估流程如下:
目前,虽然血尿很常见,但尚未建立统一的、国际公认的、基于证据的诊断评估方法。因此,需要前瞻性研究探讨如何更准确地监测血尿,以及监测血尿和调整治疗是否会改善肾脏结局。
参考文献:
- Adv Chronic Kidney Dis. 2015 Jul;22(4):289-96
- JAMA, 306 (7) (2011), pp. 729-736
- Pediatr Nephrol. 2016 Apr;31(4):523-33
- Kidney Int, 63 (4) (2003), pp. 1468-147
-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12 Jan;27(1):28-34
- Am J Kidney Dis. 2022 Sep;80(3):383-392
- Dtsch Arztebl Int. 2018 Nov 30;115(48):801-807
- World J Nephrol. 2015 May 6;4(2):185-95
- N Engl J Med. 2021 Jul 8;385(2):153-163
-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22 Apr 26;17(5):672-683
- Kidney360. 2020 Jul 10;1(9):1014-1020
本文原文来自cn-healthcare.com,由肾世风云·钟钟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