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成飞重组记:航空巨头的资本蜕变之路
中航成飞重组记:航空巨头的资本蜕变之路
中航成飞重组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一次重大资本运作,涉及中航电测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整合。此次重组不仅实现了资产的优化配置,更推动中国航空工业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迈出坚实步伐。
重组前奏:突如其来的一纸公告
中航电测原本聚焦“智能测控”领域,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机载设备骨干企业。而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出口主要基地、民机零部件重要制造商,是航空工业集团旗下最后一块尚未上市的明星资产,资产总额超1200亿元 ,在军机制造领域成绩斐然,如歼-20、“翼龙”系列无人机等都出自成飞之手。
早在重组正式官宣前,市场便有一些猜测,但说来也很有意思,当时认为最可能的壳是成飞集成,因为成飞集成自己的业绩一直也不好,压力很大,中航电测的资产相对更好,重组的紧急程度不强。但2023年1月11日的一纸公告,还是让市场大跌眼镜,大好日子里成飞集成喜提一个跌停。但后来中航电测涨的实在太猛了,影子标的也是标的,所以转头把成飞集成也拉了将近翻倍。
重组方案:资本运作的精密布局
2023年1月11日,中航电测发布重磅公告,拟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行股份方式购买其持有的成飞集团100%股权,正式拉开重组大幕。此次重组交易价格为174.39亿元,中航电测以8.36元/股的价格,发行20.86亿股股份实现对成飞的控股 。交易完成后,航空工业及下属单位持股合计占比89.8%,中航电测的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实现质的飞跃,新增航空装备整机及部附件的研制和生产业务,全面聚焦航空主业。
从方案设计来看,这一举措旨在通过资本市场平台,整合优势资源,提升航空产品制造水平,加强对先进航空装备建设任务的保障和支撑,推动核心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为保障投资者利益,中航电测与航空工业集团签署《业绩承诺协议》,针对不同类别资产,分别设定基于净利润和收入的业绩承诺方案,为重组后的业绩表现提供了明确指引与保障。
重组方案需要关注两个重要的事情,第一个是股东层面的收益,本次收购是直接向成飞集团增发股份收购,所以成飞集团其实只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例,并没有获得实际现金,这也是跟大多数央企并不直接差钱有关,但有些民企股东通常会选择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大股东不参与认购或者部分参与),然后获得现金把未上市资产装进去;第二个是注入资产通常要有业绩承诺,还记得凤凰光学重组失败的案例吗,就是因为市场变化、造成拟收购资产的盈利性收到挑战,这个规定是为了保护二级投资者,大股东要把有诚意的资产注入进来,这就又回到了我为什么愿意接盘宜宾纸业的原因,很多人看到业绩承诺逐年下降就认为是利空,却没有多想一步,逐年下降的业绩承诺都足够对得起买入的价格了,实际情况超过业绩承诺全是这次收购交易带来的溢价!
重组进程:关键节点的稳步推进
停牌筹划,引发关注(2023年1月):公告发布后,中航电测股票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消息瞬间点燃资本市场热情,引发广泛关注,市场对成飞这一明星资产的注入充满期待。通常来说,重组前上市公司会有一些关键的人事变动和资产剥离,这是我关注重组最重要的事情,可惜的是,中航电测重组前也并没有表现出一些明显的蛛丝马迹。
复牌涨停,股价飙升(2023年2月):停牌10个交易日后复牌,中航电测迎来连续8个20%的涨停板,股价从复牌前的水平大幅攀升,彰显市场对此次重组的高度认可与积极预期。要不说还是20%的股票猛呢,8个20%的涨停是涨到了多少,160%?错!429%!
审核通过,稳步推进(2024年7月):2024年7月11日,中航电测发行股份购买成飞集团100%股权的事项获得审核通过,标志着重组进程取得关键进展,为后续落地实施扫清重要障碍。
取得批复,加速落地(2024年8月):8月8日,中航电测收到中国证监会批复,重组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各项落地工作紧锣密鼓展开。
完成交割,正式更名(2025年1 - 2月):2025年1月6日,成飞集团正式成为中航电测全资子公司,完成资产交割及过户手续。1月22日,中航电测召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变更公司名称、证券简称、经营范围及修订公司章程等议案 。2月14日公告,将公司原证券简称“中航电测”变更为“中航成飞”,原证券代码“300114”变更为“302132”,2月17日开市起正式启用,至此,重组圆满收官,中航成飞正式翱翔资本市场。
中航成飞的重组是一次深度融合与战略升级的过程,它不仅实现了资产的优化配置,更推动中国航空工业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迈出坚实步伐。未来,中航成飞将凭借整合后的强大实力,在航空装备研制、生产及市场竞争中发挥更大优势,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全球航空产业格局带来新的变数与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