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艺术风格及其后世影响
齐白石的艺术风格及其后世影响
齐白石是中国现代著名艺术大师,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生涯中,他凭借自学奋力博击艺海,在诗书画印方面均有独特造诣。尤其是他在花甲之年进行的"衰年变法",开创了现代绘画新风,影响深远。本文将探讨齐白石如何走出一条从布衣到文人,却又始终保持着布衣风范的艺术之路。
齐白石的艺术道路
齐白石的艺术道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 7-26岁(1870-1889年):贫寒布衣自学绘画阶段
齐白石出身贫农之家,仅读半年私塾,15岁学木匠手艺,不久又专事雕花细作。他秉性喜画,村野田间的牛马鸡鸭鱼虾蛙蟹等等,都是他描画的对象。大约20岁那年,齐白石借到一部《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以半年多时间秉灯夜读,细心揣摩,并对照原图一幅幅勾勒、设色,最后按原书的样子装钉成16本,多次临摩习用。这是齐白石一次重大的入门绘画实践,是齐白石经一介布衣开始潜移默化地走向文人画家的不自觉的发端,由此,布衣的质朴与文人的高雅初得交融。
齐白石作品《百岁寿酒》
- 27-56岁(1890-1919年):拜师学画,博取传统技法,由布衣逐渐走向文人阶段
随着齐白石绘画名声在乡间的不断传播,他的精力和谋生手段也渐渐由以木匠劳作为主而衍变为以绘画学习和创作为主,以致最后完全被绘画所替代。这就是齐白石艺术生涯第二阶段开始不久所显示出来的生活轨迹。齐白石27岁以后,先后拜当地几位有名望的画师和学儒为师,学习传统绘画和古典诗文,这是齐白石在这一阶段的第一个重要事件。由此,他开始观摩和临摩我国古代许多绘画名家的作品,聆听了许多有关他们的艺术经历和创作故事,这些都在齐白石眼前展开了一个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的艺术境地,对他艺术观念的转变与绘画技巧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习读孔孟经书唐诗宋词等,又滋补与充实了他的文人素养。正是在这个时候,老师为他起了伴他一生的响亮名号:单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这个名号的诞生与启用,标志着齐白石由布衣业余画家正式走上文人专业画家之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齐白石作品《石榴》
拜师学画也使齐白石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文人雅士并走入他们中间去,得以在较高层次中学习和交流艺道,特别是直接导致了他走出家乡的狭小天地,北上西安、北京,南下桂林、广州的五出五归。这是齐白石艺术生涯第二阶段的第三个重要事件,他追寻着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张,景仰着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壮志,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饱览了众多名山大川,采录了许多风俗民情,写下了一幅幅生意盎然的七彩画卷。这段长达八年的亲身经历,为齐白石后半生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变革打下了丰厚的坚实的基础。
齐白石作品《无量寿佛》
- 57岁以后(1920-1957年):变法图新自成一家,布衣文人水乳交融阶段
1919年他定居北京,卖画为生。但在湖南·直畅销的白石绘画,在京华却遭冷遇这不仅使齐白石的创作和生活陷于困境,尤其是使他的艺术心灵引起强烈震动。他才始对他长达三十年的创作道路进行反思。在这关键时刻,诤友陈师曾针对齐白石的绘画实际,以当代宗师吴昌硕学古不泥古、勇于创新、把文人画推向新高峰的现实经历,推心置腹地相告,使齐白石茅塞顿开。绘画的实践,长期的摸索,友人的启悟,使他明白了这样一个真理:一个杰出的画家,不但敢于善于突破前人窠臼,还要敢于突破自己几十年形成的框框。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自己对于传统艺术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于个人长期绘画实践的切身体会,经过几年功夫成功地完成了认识自我、战胜自我最后超越自我的跃进蜕变过程。
他一改坚持了几十年的工笔和小写意画法,直逼明大家徐青藤的水墨大写意,并墨中添彩痛快淋漓地大胆采用重色图花、浓墨染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红花墨叶大写意风格。这就是他的“衰年变法”。齐白石的画终于在人文荟萃艺林竞芳的京华美术界打开了出路。名流林琴南见之,誉称“南吴(昌硕)北齐”,从此齐白石声名大振,开启了中国现代大写意画一代新风,确立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齐白石作品《贝叶草虫》
成名以后,齐白石不停辍不懈怠,继续着他否定之否定的变法图新事业。这时的齐白石,虽然已完全进入文人画家之列,但他从气质到创作仍然保持着他多年来“以一贯之”的布衣精魂。他走的是一条道道地地的布衣文人画家之路,他创立的是一种道道地地的布衣文人绘画风格,这种画风是空前的。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尤有深人开掘研究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