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庸迷到金庸小说翻译家 张菁:翻译经典难在意境
从金庸迷到金庸小说翻译家 张菁:翻译经典难在意境
从金庸迷到金庸小说翻译家,张菁(Gigi)的故事展现了文学翻译的魅力与挑战。
八十年代于广州出生的张菁(Gigi),在香港长大,并度过中小学岁月。那个年代的小朋友,生活基本上离不开金庸,Gigi亦不例外。「那个年代,没有手提电话与5G网络,电脑上网亦不普及。那时我开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那不单是我最享受的娱乐,更是生活的一部分。」Gigi从小开始读金庸小说,14部作品早已反复翻看,加上各个版本的电影、电视剧与音乐等等,让她对金庸著作的人物角色与故事情节早已倒背如流。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查良镛先生以其笔名「金庸」开始挥笔,写下一頁页脍炙人口的功夫武打场面,由《射雕英雄传》三部曲、《天龙八部》与《笑傲江湖》,到《碧血剑》与《鹿鼎记》,《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与《雪山飞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经典著作,彼此更时有关联。因着其精致的人物描写、扣人心弦的紧凑、以及独特的武侠世界,让作品更具魅力,而且广受不同文化的读者爱戴。他的作品不断成为电影电视编剧的创作灵感或背景题材,更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也将会功夫武术、文化意境弘扬到不同国家。不过原来最经典的「《射雕三部曲》」,其版权多年来依然于金庸先生手中,而积极找出版社与金庸先生对谈,并成功将珍贵版权谈到手的,竟然是拥有瑞典与英国血统的译者Anna Holmwood,她更拥有一個很古雅的中文名字——郝玉青。「而我之所以成为金庸著作的翻译者之一,也是因为Anna。」
细谈之下,原来Gigi最初并非「文科人」。「那年代的精英都选理科,文科只是进不了理科的次选,于是我也顺应潮流进了理科。两年间我发现数理化根本不是我喜歡的,完成会考便跟老师提出转科要求。」因为Gigi的成绩优异,所以即使她没有任何文科背景,校长和老师亦唯有答应。
因着这份坚持,Gigi开始踏上文学之路,然而与金庸小说或翻译依然相距甚远。她在港修毕中学后,便转到英国读艺术史。到2005年,她于英国伦敦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工作,当时从事文学经纪人的Anna亦同时被派到同一间博物馆,两人因此相遇。「那时我们并没有太多交集。因为2008年奥运将于北京举行,英国的艺术活动亦开始找中国人参与。当年在英国,懂得中文的人很少,我在博物馆亦主要负责当代中国项目。虽为项目助理,亦要兼任与中國艺术家的联系工作,艺术家写了中文作品介绍,亦由我兼任翻译英文的工作。而我的第一份翻译作品,正是为其中一位艺术家翻译其艺术作品介绍。」V&A博物馆工作以外,Gigi开始为戏剧剧本作翻译,而Anna亦开始找她帮忙翻译。
不过当时Gigi又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加入了香港艺术节。「我那时专责翻译字幕与中英翻译的文書工作,那时Anna继续从事其文学翻译,并开始找金庸先生谈版权。」金庸的「射雕三部曲」,即《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可说是最家喻户晓,然而这些年来,金庸小说的完整英译本仅得三部,分別是为1993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雪山飞狐》英文平装版,2004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鹿鼎记》及《书剑恩仇录》英文精装版。「Anna在英国牛津大学时已修读中文及历史,毕业後到台湾继续钻研中文并开始接触金庸小说,后来从事文学翻译及文学经纪人时,经常被问及有否读过金庸小说,这激发她寻找经典著作『《射雕》三部曲』的英文版权谁属,她发现原来三部小说的版权仍在金庸先生的手上,便更决意要把金庸武侠作品引入英国。她遂找来英国的文学经纪人Peter Butman一同与金庸先生谈三部曲的英文版权,最后更获现在的MacLehose Press出版社买下版权,这也是金庸小说首次由英国主流出版社出版。」
翻译《射雕》的10年 取得版权后,MacLehose Press出版社计划大致依中文版一样,将英译版《射雕英雄传》分四卷出版,每年出版一卷作品。「一卷约等于十回,也就是要翻译约100万中文字,即使英译中过程会有字数减少,但相对一般英文小说仅8至10万字的传统,单是《射雕》其中一卷,已是英文小说的十倍字数。当时开始着手翻译的Anna,觉得自己一个要达一年一卷的任務实在太吃力,便问我是否有兴趣一同合作翻译。老实说,当翻译的,工作没有太多选择,难得能翻译与自己一同成长的小说,我当然二话不说便答应了。」
因为Gigi的中英文底子深厚,加上是一位金庸迷,Anna于是将Gigi介绍给出版社认识。「由Anna找我到真正见面后,也相隔了大半年,见面后我需要交一份一万字试译稿,于是回港后便醉心雕琢了一万字,交回出版社不久,便顺利签约加入翻译金庸巨著一员。因为字数实在太多,加上一年一卷的计划蛮吃力,所以在赶进度的前提下,我们便唯有分头行事。全赖Anna在落笔开始翻译首卷前,已设定好整套书的基本语调,所以即使我们各自翻译亦能保持故事的连贯性,而且每当遇上互有关联的内容细节、人物名称时,我们亦会坐下来商讨。」于是《射雕英雄传》的四卷书,第一卷由Anna负责,而第二卷则由Gigi操刀。「到了第三卷,我们决定二人一同合作。那时我们一直想多找一位翻译者加入,结果到第四卷,就由我和另一位翻译Shirley Brian合作完成,并于2021年成功出版。」《射雕英雄传》四卷英译版,于2018年至2021年依序每年出版,由首卷《A Hero Born》、次卷《A Bone Undone》、三卷《A Snake Lies Waiting》到最后一卷《A Heart Divided》,两人终于将这部接近一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完成,慢慢将金庸的武侠意境传到英语世界。
为翻译学太极
Gigi指,为了翻译武俠,她特意学习太极拳,想亲身感悟书中武功,让翻译更有神。然而最困难的部分,并非「蛤蟆功」或「乾坤大挪移」等金庸自创的武功招式。「金庸先生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创作,但我們翻譯時就得用時間考究真偽。有時只為一個名字,就需要很長時間翻閱背景資料,甚至親身前往當地研究。」Gigi強調翻譯重在讓英語讀者領略到《射雕英雄傳》的武俠精神,以及故事高潮迭起所在。「到真正開始著手翻譯,才發現最大挑戰是武打場面。金庸的小說均以武打情節層層推進,每一回每一章都至少會有一場至兩場小戰,隔幾回就會有大戰,每戰都過萬字,英文譯出來往往是近30頁的篇幅。與一般英文小說相比,這類大型武打場面只會在整個故事的高潮出現一次,所以在翻譯金庸不久,就發現不知如何將故事逐層演譯推進。「我們都知道武功愈高深,其表面的武打動作愈簡單,那些內功招式要翻譯得傳神,讓沒有武俠小說文化背景的讀者亦領悟那種暢快淋漓的感覺,是難上加難。」 Gigi認為翻譯文學、故事類型的作品並不能照字面意思直譯,尤其某些地方文化,直譯成英文的話,就傳達不了意境。「無論作者、譯者或讀者,每個人對文字都有不同演繹,在翻譯時就要將故事背後的文化、感情在特定的語言中尋找相類似的用字。」Gigi以江南七怪為例,之所以譯作「Seven Freaks of the South」,因為這裡的江南並不是英語裡面熟悉的「地理」,但南方是全人類都有的概念。
生活离不开金庸武侠
由小时候呼吸着金庸的武侠小说成长,至今天成为金庸小说的译者,Gigi的人生,由生活与工作依然环绕着金庸。在完成《射雕》后,Gigi随即埋首第二部曲《神雕侠侣》的翻译工作,而《神雕》首卷亦已于2023年10月出版。「现在我正埋首《神雕》第二卷,希望今年底完成出版。」
访问之时,现居深圳的Gigi,因为将担任今年香港国际文学节讲者经常来往两地。而原来这次并非Gigi首次参加香港国际文学节。「对上次,是文学节成立的2001年,那时我还在读书,以学生身份入场当观众,而这次则走到台上担任讲者,感觉仍然很新鲜。今年的香港国际文学节中,我将主讲两个环节,其中一个当然关于金庸小说的翻译,另一个则关于科幻奇幻小说创作,由我与一位西班牙作家以及旅居香港的美国作家三人一同作小组讨论,而讨论的题目将环绕如何创造一个既丰富完整,同时与现实有很大分别的世界。」金庸诞辰在一百年前的3月10日,Gigi指这次文学节的主讲活动选在金庸百年诞辰前夕举行,感觉更有意义。而金庸诞辰当日,她将前往金庸的出身地探访,继续认识金庸先生,以将他的作品翻译得更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