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肺穿刺诊疗技术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在广东横琴正式发布
《穿刺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肺穿刺诊疗技术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在广东横琴正式发布
10月1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广州国家实验室、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等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呼吸健康大会在广东横琴举办。会上发布了由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的《穿刺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肺穿刺诊疗技术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该共识为国内外首个针对肺部经皮诊疗中穿刺手术机器人应用的专家共识。
发布仪式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崔飞教授主持。崔飞教授介绍,《共识》是在钟南山院士的帮助下,由何建行教授、李时悦教授指导,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组织胸外科、呼吸科、肿瘤科、介入科、核医学和机器人技术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团队,围绕肺部疾病诊断需求进行了多次线上、线下讨论后共同制定。崔飞教授提到,我国肺癌发病率在逐年增加,目前临床的努力方向是致力于更早发现肺部结节、早期肺癌,并在早期给予及时治疗,降低致死率。在肺结节精准诊疗里,经皮肺组织活检、消融治疗、胸腔镜手术术前定位等都是医生重要的诊疗手段。传统仅靠简单的测量工具凭借个人经验操作,在穿刺精准度和并发症方面存在很多挑战,需要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临床需求下,目前全国已经有多款穿刺手术机器人进入了临床使用阶段,临床研究也在同步进行,但尚未形成一个基本的操作规范,《共识》正是基于此背景下制定。
据悉,共识内容涵盖了穿刺手术机器人辅助CT引导下经皮穿刺的多种诊疗模式下的技术流程、技术要点,以及适应症、禁忌症、术前评估管理、术后流程等,对穿刺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做了规范和指导,肯定了穿刺手术机器人满足经皮肺穿刺组织活检、消融治疗、胸腔镜手术术前定位的临床应用要求,对穿刺手术机器人在临床应用中的创新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大会期间,大会执行主席、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教授在媒体专访中也强调了穿刺手术机器人在肺癌早期治疗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手术机器人相比传统手术具有明显优势。机器人能够大幅提高医生的操作精度,并减少了手术中的多次穿刺操作,这一技术优势极大地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在肺部手术中,这一点显得尤为关键。
何建行教授介绍说,目前穿刺手术机器人在精确穿刺方面的表现已经令人惊叹。医生手动穿刺时,经常需要多次尝试才能准确到位,而机器人能够在99%的情况下一次完成穿刺,这种稳定性大幅减少了患者的创伤。此外,机器人还能按照预设计划避开血管,降低了术中出血的风险,从而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术机器人还将不断升级,实现更高效的人机协作。未来的目标是让手术变得像胃镜检查一样简单,让患者在手术后能够快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