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说过:你接纳什么,什么就消失;你对抗什么,什么就存在
弘一法师说过:你接纳什么,什么就消失;你对抗什么,什么就存在
"你接纳什么,什么就消失;你对抗什么,什么就存在。"弘一法师的这句话,道出了人际关系中一个深刻的道理。当我们试图改变他人时,往往是在与自己拔河;而真正的智慧,是从对抗转向接纳。
深夜的酒吧里,朋友小曼喝得有些醉。她抹了一把泪,盯着手机屏幕里的信息。她男朋友告诉她,今晚又要加班,早早地挂断了她的电话。而小曼却能从社交平台上捕捉到他和几个朋友聚餐的照片。那种无力感像一块巨石压在胸口,她觉得自己对他越来越没有掌控力。
"我真的想让他变得靠谱一点,有责任心一点。为什么他就不能按我的想法来呢?"小曼说着,眼里满是委屈和愤恨。
在所有情感关系中,这样的情景屡见不鲜。我们对对方原本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抱有具体的图景,然后按照这个蓝图去推敲、修补,再用指责、不满和冷战等方式,企图把对方勒进一副"完美框架"中。可是现实往往让人失望,越想改变对方,对方越是逃得远远的。关系变得紧绷,连最普通的沟通,都开始笼罩在阴影之下。
曾听一位心理学家说,"让关系不能呼吸的,不是缺乏爱,而是过度控制。"这句话像一记闪电,刺开小曼的雨夜。她或许没有意识到,她想要的不是爱,而是掌控。掌控对方的选择,掌控对方的时间,甚至掌控对方的情绪。可就像握沙一样,越是想要抓得紧,就越是从指缝间流走。
执着"改变",徒增焦虑
晓东是一位事业有成的高管,同时也是两个女儿的父亲。他总是喜欢安排孩子们的日程表:钢琴、画画、游泳,连周末的空闲时光都满满当当。他希望孩子们出类拔萃,每晚都要检查一遍他们的学习状况。如果发现哪里不合要求,他的语气立刻变得急促。
有一次,小女儿在弹琴过程中弹错了一小段曲子,他竟然直接夺过琴谱拍在桌子上:"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记不住?我辛辛苦苦安排这些,不都是为了你们好吗?"
那天晚上,他听见女儿躲在房间里低声抽泣,心里一阵扎疼。他坐在书房,看着窗外的一角灯光。那盏灯是邻居小张家的,他们家孩子岁数差不多,却总是蹦蹦跳跳、没心没肺地笑。他心想:原来把生活安排成黄金法则的方法,竟让自己和家人的笑容一点点消失?
太多的家长总是陷入一种错觉:希望通过改变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期待的人。可是,这种执念往往会超越爱的界限,变得沉重、冰冷。
"世上没有一幅最完美的作品,却有最纯粹的爱。"当晓东终于丢开了那套"改造孩子的人设模板",选择在周末和孩子一块野餐,聊聊童年里的故事时,他才发现,女儿会在笑声里卸下对他的戒备。他们之间的距离也在瞬间拉近。
哲思:执念是给自己加的锁
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有要求,原因是源于内心的不满足。我们希望孩子出色,是因为我们自己可能没有过上特别精彩的童年;我们希望伴侣靠谱,是因为我们害怕孤独和受伤;我们希望同事配合,是因为我们希望展现自己的能力。表面上,我们在纠结外界,其实每一份执着,追根溯源,都是对自己内心的缺失感的不甘。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说:"生活总是带有一种痛苦,而很多人的痛苦,不是来源于世界,而是来源于自己习惯性的对抗。"这种对抗让我们时时保持在一种紧绷的状态中,越是想改变,自己越是像负了重的骆驼,蹒跚在生命的沙漠中。
停止抱怨、向内求,或许是减重的起点。
一念放下,便是晴天
朋友娜娜曾经历过一段艰难的婚姻。她的前夫嗜赌,每次都赌得一败涂地。刚开始,娜娜劝,他不听;后来她吵,他还是不听;再后来,她开始置气,甚至直接砸了他的一副麻将牌。而他的愤怒和沉默,却像一堵厚墙,挡住了娜娜所有的努力。
终于有一天,娜娜累了。这种疲惫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她突然觉悟:何必呢?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改变自己,我又怎能替他改变?
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后,她选择了和这段生活告别。那天,她走出民政局,天气晴朗得刺眼。娜娜抬起头,第一次感觉到心里的风平浪静。
朱光潜曾经说过:"接受一切,并承担一切,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生活像一艘大船,在航行中你总会遇到风雨,但是你唯一能够改变的,永远只是船的方向。人与人之间的世界没有止境,而接纳对方,就是接纳一种不确定性。因为关系无须完美,人本来也不必完美,能够在各自的不完美中彼此圆融,才是智慧的生活方式。
当你试着把"改变对方"的执念转为"接纳对方"的觉悟,你会发现,那些让你纠结的问题,竟然也随着你的接纳之心变得轻盈、无害。真正放下的,不是对方的缺点,而是内心的执念。一念放下,便是晴天。
弘一法师那段话,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它像一面镜子,又像一场春雨,洗净内心的泥泞。我们执着于改变,是因为害怕失控,而放下这种执念,不是让人变得麻木,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拥抱人生的平衡与清明。
停止抱怨吧,不要再为对方的"错"抓狂。一切的答案,其实都藏在我们自身。
本文原文来自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