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病时拿着AI的回答质疑医生?AI时代,怎么“智能看病”
有人看病时拿着AI的回答质疑医生?AI时代,怎么“智能看病”
AI技术正在医疗领域掀起一场革命。不少人在遇到与健康有关的困惑时,开始试着向AI寻求意见。未来,AI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医生吗?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究竟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尽管无法取代医生,但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把AI作为辅助工具,向其寻求健康信息和治疗方案。
有医生表示,最近,拿着AI问询结果和医生讨论病情的病人确实多了起来,“还有病人用AI给出的答案,来质疑我们是不是过度检查”。
一位心理医生透露,有病人开始向AI进行心理咨询,然而得到的只是浅层的情感回应。
在全世界范围内,求助AI已经成为许多人在遇到健康问题时的选择。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大语言模型如GPT-4、Gemini和Claude 3正被患者广泛使用,尽管它们在准确性方面存在问题。
当记者询问AI“体检发现6毫米的肺部小结节该怎么办”时,它的回答是:“明确结节性质”“进一步检查”“制定随访计划”,最后给出建议:“咨询胸外科或呼吸科专家,获取个性化的建议。”
记者进一步追问:“上海有哪些擅长鉴别诊断肺部小结节的专家?”它随即列出了6家知名医院的相关专家介绍,但事实上,其中有两位专家已经不在所列出的医院工作。
对普通人来说,面对人工智能给出的医疗信息,很难对其真实性与准确性进行判断与验证,难免在质疑与信任间摇摆。
为此,国家卫健委最近发布了这样一条提示——“AI医疗建议仅作参考,诊断需以医疗机构为准”,并宣布将制定AI健康咨询规范。
在记者看来,AI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获取辅助信息,还在于拓展医生的能力,推动医疗领域的研发、服务、应用,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如何才能真正把AI用在点子上?多家医院已经开启了尝试——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六院”)近日宣布,已经在医院内网搭建了DeepSeek本地化部署环境,用于提升医疗服务及医疗管理的智能化程度。该院信息处处长俞磊表示,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将会很广泛,如辅助诊断、提升医疗人员的科研水平等。人工智能还有望为患者提供智能的诊前、诊中、诊后服务。
以诊前服务为例,六院目前已经在线上开设了“预门诊”,在患者到达医院就诊之前,医生就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就医需求。应用DeepSeek之后,“预门诊”将变得更加个性化。比如,六院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所在地,骨科的亚学科分类非常细致。通过对DeepSeek模型进行精调,就能为原有的智能分诊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帮助患者找到最适合的医生。
DeepSeek还有望在患者就诊过程中担当“虚拟陪诊”,在就诊后,及时提醒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复诊时间等。
“未来,患者在医疗场景中使用DeepSeek可能不需要唤醒它,我们会将其融入各种应用,在各个环节实现无感应用。”俞磊说。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最近也发布消息:医院的“小红AI患者助理”已经接入了DeepSeek-R1(671B)大模型。登录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就可以找到“小红AI患者助理”,它能为患者提供疾病宣教、产科指导、健康保健、患者导诊、专家介绍、医院导航等服务。
瑞金医院宣布,携手华为共同发布瑞智病理大模型RuiPath。该系统将覆盖我国90%的癌种,并可开展互动式的病理诊断对话。
放眼全国,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相继宣布部署DeepSeek。在北京,全国首个AI儿科医生在北京儿童医院诞生,有望辅助疑难罕见病的诊疗。
医疗领域的AI行动已经开始,但探索AI不是为了取代医生,而是让医生的诊断更加精确、快速,让患者的就诊过程更优化、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