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桂运河看人工智能在内河航运的应用
从湘桂运河看人工智能在内河航运的应用
近日,湖南省交通运输厅规划与项目办公室就《湘桂运河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进行公开招标,这一举措标志着湘桂运河建设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作为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重要工程,湘桂运河建成后,将开辟全新的南北水运大通道,大大缩短长江中上游地区前往北部湾的航程,有效促进适水货物 “公转水”,降低物流成本。
湘桂运河的推进,也让我们看到内河航运在交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正日益凸显。我国内河航运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如航道里程的稳定增长、港口建设的持续推进,内河航运的货运能力不断增强。2023 年,全国内河运输完成货运量 47.91 亿吨,内河货运量年均增速保持在 5%-8%。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内河航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为内河航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正成为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航道管理智能化
在航道管理方面,人工智能助力实现智能化监测与调控。借助传感器网络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实时精准地监测水位、流速、水质等参数。例如,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准确预测水位变化和洪水等极端水文事件,为船舶航行提供及时、可靠的安全预警。在航道障碍物识别上 图像识别技术大显身手,它能自动、快速地识别航道中的漂浮物、沉船等障碍物,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清理,确保航道畅通无阻。
船舶航行智慧化
船舶航行环节,人工智能赋予船舶 “智慧大脑”。智能导航与避碰系统集成了卫星导航、雷达、视觉摄像头等多源数据,并结合智能算法,为船舶规划最优航线。当遇到其他船舶、障碍物或恶劣天气时,系统能迅速做出反应,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快速生成避碰策略,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同时,在船舶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方面,安装在船舶关键部位的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提前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便于船员及时维护,大大降低了事故风险,提高了船舶运营效率和可靠性。
港口运营高效化
港口运营也因人工智能的加入变得更加高效。在智能调度与资源管理上,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根据船舶到港时间、货物种类和数量、港口设备状态等信息,优化港口的船舶调度、泊位分配和货物装卸计划,减少船舶等待时间和货物周转时间。比如,某港口应用人工智能调度系统后,货物周转时间缩短了 20%,港口运营效率显著提升。在货物管理与监控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货物的智能分类、盘点和追踪,实时掌握货物位置和状态,减少货物丢失和损坏风险。
内河航运服务升级
内河航运服务同样因人工智能得到升级。智能信息发布系统整合了航道、港口、水文、气象等多方面信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处理,为船员和航运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精准的航行建议、实时的港口动态、准确的气象预报等,帮助他们做出合理决策。智能客服与咨询系统则能够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咨询,快速准确地回答船员和客户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应用案例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内河航运领域广泛应用,涌现出诸多案例。
江汉运河智能航运管理与服务系统:江汉运河航道管理处运用智能航运管理与服务系统加强航道管理。该系统能全面感知航道情况,通过软件升级和设备维护保障其稳定运行,为船舶及航道管理者提供高效服务,确保航道安全稳定。
长江镇江航道处 AI 智能安全监控:长江镇江航道处开展 AI 智能安全监控试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视频实时分析识别,可提取吸烟、未穿救生衣等 10 余项典型信息,实现生产船舶全过程安全监管。后期还集成电子围栏、烟雾预警等功能,并具备信息统计分析功能,助力安全管理。
天津港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 C 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投产运营,依托北斗导航的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ART)定位精度达厘米级。通过物联网、卫星、5G、人工智能等技术连通 “人、车、箱、船、机、场”,装卸作业时间比人工装卸减少 26.2%,远洋干线船舶在泊船时效率提升 28%。
北部湾港散货数字化堆场:北部湾港利用基于 AI 的数据分析管理散货数字化堆场,算法可提前预测货物进出需求,合理规划堆场布局,提升物流效率,让港口在应对突发情况时更从容。
北部湾港铁路调度:北部湾港在铁路调度场景应用 AI 技术,依赖大数据和深度学习,实时分析列车运行状态和货物运输需求,智能规划调度方案,优化运输路径,提升港口整体运营及铁水联运效率。
湘桂运河的推进是内河航运发展的一个缩影,而人工智能在内河航运各环节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内河航运的发展模式,提升了内河航运的效率、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相信内河航运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