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竹本无心,奈何节外生枝":这副千古绝对的最佳下联是什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竹本无心,奈何节外生枝":这副千古绝对的最佳下联是什么?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28/23/85065249_1132568437.shtml

"竹本无心,奈何节外生枝"这副上联,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和推崇。它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然而,这副上联的下联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将从词性、意境和寓意等多个角度,为您解析这副上联的对句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轶事典故与历史传说

《店家女巧对谢灵运》记载了东晋时期诗人谢灵运与一位少女的对答。谢灵运见少女衣着朴素,满头青丝只用一根布带束着,便吟出上联:“六尺丝带,三尺缠头三尺挂。”少女则以“一床锦被, 半床遮身半床空”相对,对得十分工整。然而,谢灵运并不满意,又出一联:“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节。”少女则以“藕虽有孔,不染半点污坭”作答。

关于“竹本无心,奈何节外生枝”这副上联,还有一段流传甚广的传说。相传明代唐伯虎在落魄时写过一副对联,上联为“竹本无心,奈何节外生枝”,下联为“落花有意,怎知情薄如水”。也有一种说法是,明朝一酒楼女子有感而发地吟出了这个上联,唐伯虎醉醺醺地答道:“落花有意,怎知情薄如水”。后人评价这对句堪称经典妙对,但有人认为这下联的词性是对不上的,让人感觉对得是卯不对榫。

对联创作的基本原则

对于现今对联的《联律通则》要求,首先要求对上词性这个'外形’(如每个字或词语所属名词、动词、介词、虚词、数量词、字数、人物、地名、结构、节奏和出现的重字等要对上,这是对对联的最基本要求),因为区区几只字若连外形这个表面东西都对不上,何谈对对联呢?对于平仄的品评论断应放宽些,这避免扼杀了理想对句,而且对联中较为普遍地出现宽对,即允许出现点瑕疵,可坦白说,平仄品评是用来优中选优的,连基本的外形都对不上的下联何有平仄之谈;然而,除了外形要对上,更重要的是要联意能对上(神似)。

现分析上联各字词的词性:'竹’字是植物名词、'本’[指本来]字是副词、'无’字为副词、'心’字为物质名词、'奈何’一词为语气副词、'节’字为物质名词、'外’字为方位名词、'生’字为动词、'枝’字为物质名词。因此,以现代人审视对联的原则,这对句在词性上不相对,这个是较明显的错误!这对句只是在意境上对上,可能当时情况只是追求对句意境相对就可以的,又或者此对句真的是唐伯虎在醉意较重时随口说出来的。现今,对对联首先是词性相对上,再来看看意境或寓意是否对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现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大家心中有最佳对句吗(当然是各字词的词性对上并且意境和寓意较好)?大家应不要被古人的对句所束缚自己的想法。本人也尝试应对了下联,下联为:藕虽有府,岂会孔内染尘 [采用意境反对形式,同样是在阐述一个哲理:藕出淤泥而不染。注释:因藕生长在淤泥中,被淤泥包裹着,此'府’指淤泥]。这只是作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教!


对联寓意与象征

"竹本无心,节外生枝"这副对联的寓意和象征十分丰富。竹子虽然空心,但是它却能够在节点生长出枝叶,这也可体现竹的生命力较顽强,可适应多种恶劣环境。通常被人们视为坚韧不拔、谦虚谨慎、高风亮节的象征。

"藕虽有府,岂会孔内染尘"则是"藕虽有孔,出淤泥而心不染"的对联形式的表达,指藕虽然生长在淤泥之中,却结出了色白质脆的果实,人们常用藕来比喻人的品行高洁、不受世俗污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更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尚品格。莲藕是一种耐寒、耐旱的生命力极强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生长繁衍,一旦生根发芽,就能不断地向外扩散茁壮生长,这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又因为莲藕是由多个藕节组成,而这些藕节又可以在泥土中不断延伸生长,所以莲藕还被寓意着生命的连续不断、生生不息。这也是藕被人们喜爱的原因。

竹子和莲藕都是生命力较强的植物,它们的生长过程中都蕴含着的哲理和人生道理可给人们去探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