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脉法详解:从传统中医到现代医学的解读
《伤寒论》脉法详解:从传统中医到现代医学的解读
《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脉法理论更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解读《伤寒论》中的脉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少阴脉与肾气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隔,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少阴脉指的是心肾的脉。从现代医学看,心肾的配合“做功”实现了人体的内循环动力。心脏泵血带动氧气运行,血氧燃烧后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合成的尿酸主要依靠肾脏来过滤。肾脏如果过滤排尿不足,人体的血液就会变“稀”,尿酸含量过高就会导致血氧量不足,动脉血管中的“血氧”就燃烧不起来,人体的热量和动能就不足。所以就会出现“沉细脉”,甚至摸不到脉。
“精血”这个词用现代科学看比较抽象。实际上人体靠血液来维持生命,血液浓缩转化成精液,如果“精血”匮乏或者不足,人体就缺乏生命能量。人体的“阴阳”实际上是“交织”在一起运行的。用现代医学视角看,如果血液属“阴”,那阴不足也会导致阳不足,人体不足以产生足够热量。血液不仅可以产生热量,还起着传递代谢热量的作用。血液不足,还会导致内热积蓄在身体出现散热障碍,导致“上火”(用现代的观点看,就是二氧化碳的蓄积)。人体依靠津液和血液循环将内热带出到体表。如果排热不足,就会出现内热积蓄在体内上冲。严重时内热就会带着血液一起向上走积聚在胸下。如果人体积蓄的内热消退,热下行以后,积蓄在上面的血不能及时下行,血液到达不了的地方就会出现麻木。
期门穴是肝经体表的最后一个穴位,通过针刺期门可以加强血液流动,引导血液下行。巨阙穴是正面中间任脉的穴位,通过针刺也可以刺激血液运行。
寸口脉与尺脉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脉是心肺的脉,不足反映了人体心肺运血不足。尺脉紧,反映了身体内寒牵引收缩导致。身体内虚,人体血液循环动力不足,内热传递不出去就会盗冷汗。
寸部脉微,尺部部脉紧,微为阳气衰微,紧是阴寒内盛。阴邪常盛而阳衰,所以病人虚弱多汗。
脉象特征与病理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寸口脉是心肺的脉,微弱反映了血氧燃烧不足,“濡”反映了血液的流失,脉象没有力量。人体的血液流动不足也会导致发热,实际上是一种虚热。
如果脉象紧,是典型的寒。寒会导致人体收缩,血液向上,出现上热下寒,手脚冰凉,称之为“厥”逆。而得不到血液的地方又会出现肢体的麻木。原因很可能是肠胃的消化机能不好,不能吸收津液“滋润”人体的四肢。
脉象与脏腑关系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脉象柔软实际上是良好的脉象,说明脉道里有足够的血液滋养。脉象快说明有内热,脉象硬说明血液不足,脉象大说明有多余的内热出不去。
良好的脉象就是柔软而平和。
“问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府,诸阴迟涩为乘藏也。”
人体的五脏实际上是在协同循环“做功”,中医讲的“相克、相乘”实际上指的是五脏之间不能协同工作。
比如说浮脉,浮脉反映了内热从体表出不去,原因是肺的机能不足导致内热积蓄在体内。肺相当于人体的风冷系统,内热出不去就会导致传递到血液。人体的藏血由肝主导,肺在五行中属“金”,肝属“木”,“金克木”的含义是肺的机能不好会影响到肝。一般说来,内热不能有效从皮肤散发出去首先会导致内热在肠胃积蓄,就是所谓的“乘腑”。
如果脉象出现了迟、涩等,则说明内脏动力不足。一个内脏不能发挥作用,则会影响到其他内脏。
伤寒例与气候关系
《伤寒论》第二篇《平脉法》的内容就全部讲解结束了。
接下来,我们开始讲解第三篇《伤寒例》。
生命的本质就是气候的寒热和湿度变化,而24个节气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变化。古人用手天干地支配合的罗盘图指示气候的变化,而气候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
五天是气候变化的一个较小单元,15天(三候)是一个较大单元,称之为“气”,六个“气”90天是一个季节(时节),四个“节”是一年。
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
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
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
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
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
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春天湿润温暖,夏天炎热潮湿,秋天清凉干燥,冬天寒冷,是一年四季的基本规律。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冬天的时候,人体的气血内收到体内,体表的气血分配较少,毛孔也收缩变小。如果能合理保暖,则不会导致伤寒。如果违反了自然规律,没有合理保暖,则很容易引发伤寒。
气候过热、过冷、过湿和过燥都会导致疾病。但伤寒对人体的危害最大,毕竟人体是靠热量来维持生命的。冬天伤寒立即导致生病的,称作伤寒。如果寒邪作用在皮肤或者进入脏腑,则会抑制人体正常的毛孔开合和脏腑机能。春天当天气暖和了,人体的脏腑气血的流动异常很容易导致内热,称之为“温病”。夏天天气炎热,当冬天的寒邪抑制脏腑的运行,则会导致内热严重变为暑病。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人体靠血液流动获取氧气产生热能;也依靠血液的流动来带走体内产生的余热。寒邪会削弱上述两个功能,一面会导致人体缺氧乏力;另一面会导致人体散热失常。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所谓“辛苦”之人,是指操劳过度或者体质不足的人。春夏发生的很多看起来发热的疾病,本质可能都是冬天受寒导致。
所谓“时行病”,是指气候反常。如春天应该温暖却很冷,夏天炎热却很凉爽,秋季凉爽却很酷热,冬天寒冷反而温暖异常。气候反常很容易导致瘟疫或者流行性疾病。发病的症状看起来很相似,比如当年的“非典”和“新冠肺炎”,都是气候反常导致的流行性疾病。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如果要想知道四时正常气候致病及四时不正常的疫疬之气致病的规律,可以按历法来推算。
《黄帝内经》有关运气学的理论,集中在第66篇《天元纪大论》等章节中,实际上是五大行星的周期性运动规律会对地球的运行的黄道面产生影响导致气候反常。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一般来说,农历九月霜降节以后,气候应当逐渐变冷。渐至冬季严寒,一直到正月雨水节前后,寒冷才渐渐解除。之所以叫“雨水节”,是因为冰雪融化而变为雨水的缘故。到了二月惊蛰节前后,气候渐渐温暖,渐至夏季炎热,到了秋季气候又变凉爽。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