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顾绣艺术展
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顾绣艺术展
顾绣,作为上海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刺绣艺术流派,以其独特的画绣结合艺术特点,在中国刺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从明嘉靖时期至今,顾绣传承近400年,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绣
顾绣,俗称“画绣”,由明嘉靖三十八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家族的女性眷属创造、发展和推广,形成了把松江画派画理风格融入刺绣技艺、画绣结合的艺术特点,成为有别于日用工艺的纯观赏艺术品,对后世江南、乃至中国刺绣的发展影响深远。顾绣传承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是最富上海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刺绣艺术流派,也是江南刺绣术的杰出代表。
顾绣的精髓不仅在擘丝、配色、针法三绝,更在理念与文化价值上对传统的超越。顾绣的艺术特点,可以归纳为“风格典雅、色泽古朴、亦画亦绣、有如晕染、气韵生动、自然浑成”这二十四个字。顾绣先开融画理入绣之风气,以松江画派画理为刺绣指导,提倡画绣合一,并强调用绣艺真切地传递书画的水墨神韵。顾绣是民间绣艺与士大夫文化结合的产物,使刺绣作品真正转化为纯观赏性艺术品。
顾绣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简介
朱庆华,女,松江人,现年68岁,顾绣项目市级传承人。1972年进入松江工艺品厂顾绣生产小组学习顾绣,跟随戴明教学习顾绣技艺,绣制作品远销国外26个国家和地区。从事顾绣工作40余年,创作的作品百余幅,刺绣类别包含人物、花鸟、山水等,形式有写意、工笔、兼工带写等,尤其对山水画的表现有自己的独到经验。
作品展示
《禽浴图》
原作为宋代画家李迪的花鸟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历时十月有余,朱庆华于2011年将其绣制完成,现藏于松江区文化馆。采用乱抢针、铺针、施针、接针、别梗针等针法。此幅作品很好地表现了物品的材质,羽毛的轻盈、水面被触动时形成的波纹都能很微妙地表现。乌鸦戏水,别有一番情趣。
《日本仕女图》
作者:戴明教
年代:1987年
规格:34cm×30.5cm
此作品采用铺针、乱抢针、施针、盘抢针、打籽针、刻线、滚针等针法,是当代顾绣作品中针法最为丰富的一幅精品力作。作品色彩鲜亮明快,发髻的毛发细腻有序,光滑红润的脸颊过渡自然,是在传统顾绣文人画风格上的发展和突破,融艺术性和装饰于一体,手法独特,别具韵味。
《调良图》
作者:朱庆华
年代:2009年
规格:29cm×22.5cm
作品采用乱抢针、铺针、施针、短针、别梗针、齐针、接针等针法。原作为元代赵孟頫的画作。绣品很好地表现了马儿低头的姿态与随风飘动的鬃毛和马尾以及人物的姿势和衣服迎风时飘动的状态,动物与人物一背一迎,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相呼应。
《苹婆山鸟图》
作者:吴树新
年代:2010年
规格:25cm×24cm
作品中苹果的丝流走向依附于苹果的自身结构,能够很好地旋转表现物体圆形的结构,颜色过渡自然柔和,小鸟枝头叽叽喳喳,表达果实成熟时的喜悦感。
《泼墨仙人图》
作者:高秀芳
年代:2006年
规格:27.3cm×48.5cm
原作为宋代梁楷的大写意人物画,由高季芳历时14个月完成绣制,采用铺针、齐针、施针、虚实针等针法表现泼墨画的韵味,诠释墨与水的融合与渗化,自然、统一、完美。